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論語》75(泰伯)

《論語》75(泰伯)

泰伯的第八篇相當於第二篇《為政》中對個人學識和素養的延伸註解。題目中的太伯是孔子經常標榜的聖人——吳太伯。

泰伯是誰?他是周文王的叔祖父,也是周武王的叔祖父。周文王的祖父是國王。國王有三個兒子,長子叫泰伯,次子叫榆中,三子叫李稷。這部歷法的長子是後來的周文王。國王看到商朝快完了,他對革命感興趣。按照中國古代的習俗,國王壹定是把王位傳給了長子泰伯。國王告訴太伯要努力,將來推翻殷商的腐敗政治。但按照傳統觀念,太伯認為,殷商政治雖然腐敗,但周畢竟是殷商的附庸,不應被推翻。對於父親的想法,在家庭中是孝順的,只好聽其言;為了世界的正義,妳不能聽妳父親的話,所以妳進退兩難。

國王看到第三個兒子李稷的長子,也就是周文王,認為他將來可以統壹中國。因此,國王認為,既然泰伯如此崇高,他必須把他的座位傳給他的第三個兒子李稷。在古代宗法社會,不可能和大哥壹起把皇位傳給小兒子。泰伯又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所以他知道父親的想法後,選擇了自己逃走,而不是當皇帝。就這樣,國王把王位傳給了李稷,他死後又傳給了周文王。然而,周文王被冤枉和監禁,並沒有起來革命。只有當武王來了,他和姜太公革命,推翻了商朝。經過幾代人的傳承,幾百年來,周朝的道德政策已經深入人心。

孔子真的很佩服泰伯這樣的人,真的有皇帝該做而沒做的事。孔子最敬重泰伯、伯夷、舒淇等人。所以本文從泰伯開始。

孔子說,如果論生活的道德,泰伯這樣的人,無論是公德還是私德,都達到了極致。他三次向世人退位,最後逃了出來。他自己連皇帝都不想當,當然也不想要壹個虛名讓百姓來誇他。

壹個人的道德修養,真要做到“堂堂正正,泰然自若”,必須修養到什麽程度?要“棄世如丟鞋,瘦帝不為”,丟了皇帝的位置就像丟了壹只破鞋。為了道德,為了自己壹生的信仰,為了人格的建立,皇帝可以不當,也可以富貴成名。孔子所標榜的人格修養,在這壹點上,自然會真正做到“坦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