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揭秘:為什麽朱元璋的陵墓長得像北鬥?這有什麽好優雅的?

揭秘:為什麽朱元璋的陵墓長得像北鬥?這有什麽好優雅的?

朱元璋陵墓

明陵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東部中山南麓的獨龍符珠穆朗瑪峰腳下。它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1368 ~ 1644)和皇後馬史的陵墓。明陵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次年馬皇後病逝,葬於此陵。因為馬皇後的孝心,陵墓被命名為孝陵。洪武三十壹年(1398),朱元璋病死,開地宮與馬皇後合葬。明陵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皇家陵墓之壹,有600多年的歷史。

歷經滄桑,明墓中許多建築的木結構已不復存在,但其建築遺存全部完好地保留在原地,空間布局完好,文化遺存所在的自然景觀未被破壞。陵區、方城、明樓、寶城、保定的主要建築和石刻,包括下馬坊、大津門、聖德碑、神道、石像道等,均為明代建築遺存。明陵在中國陵墓發展中獨特的設計理念、體系格局、建築規模和藝術成就深深影響了後世的陵墓建設。如今,分布在北京、湖北、河北等省市的明清皇家陵寢,都是按照明陵的規定和模式建造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明陵不愧為天才的藝術傑作,是中國文化高度成熟時期的綜合成果。它為明清陵墓創造了壹個新的體系。

明陵於洪武十四年(1381)正式動工,永樂三年(1405)竣工,歷時25年。動員了65438+萬的軍工,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規模巨大。當時從朝陽門(今中山門)到孝陵衛再到陵寢的西面和北面,共築有45道禦墻,有5000多名士兵守衛陵寢。當時墓園內亭臺相連;廟中賞煙,林中松柏,千裏養鹿。鹿鳴在此期間,氣勢非凡。因屢遭火燒,現僅存神山碑、下馬碑、大金門、四方城、神德碑6種,神道石獸、獅子、駱駝、獨角獸、馬和大象24種,神道石柱2根,文臣武將4個。

明陵環境優美。周圍山巒起伏,山水環繞,人文自然景觀渾然天成。墓地規模宏大,格局嚴謹。小令樓從下馬坊到寶城深2.62公裏。陵墓主體建築為當年的紅墻環繞,周長2.25公裏。如果從空中往下看,可以看到明陵有北鬥布局!有人說這是朱元璋的別出心裁,故意想打破常規以顯示他不按常規和傳統做事的帝王精神。也有人說這是為了加深和延長神道,方便石人獸的部署。還有人說,朱元璋在修建孝陵的時候,有人建議把孝陵對面的孫陵崗(今梅花山)挖開,讓陵墓變直。朱元璋認為孫權是英雄,讓東吳的孫權大帝守陵更英雄。

最近有人從風水角度解釋為什麽朱元璋的陵墓長得像北鬥。早在朱元璋當農民軍起義將軍的時候,他就寫下了壹首充滿生機的詩:天是帳篷地是毯子,日月星辰與我同眠。晚上不敢伸腿,怕穿山越嶺。這反映了朱元璋的野心。作為開國皇帝,朱元璋既然費盡心思選址建陵,在陵墓的設計上肯定會更加用心。在古代帝王陵墓中,使用天宮、天象、星辰,旨在達到天人合壹、魂魄歸北鬥的效果。朱元璋特別推崇天象,所以在生前就把自己的陵墓設計成北鬥七星的形狀。勺頭是環繞梅花山的導向神道部分,手柄是朝北方向呈直線排列的陵墓建築部分。勺頭和勺把上的七星依次為四方市、神道瞭望柱和齊。從平面上看,孝陵七星的排列趨勢與南北朝、遼代、唐代的排列趨勢相同。

明陵的後山也是許多明朝開國英雄的家,包括著名的中山徐汐大和開平王常遇春之墓。據傳,朱元璋在修建明陵時,曾說自己壹個人生活在中山的陽光下,英雄與殷珊合葬。所以紫金山影都有11座英雄墓。這就像星星對著北鬥七星。風水學認為,朱元璋保留孫權墓,不僅僅是因為孫權是壹個英雄,就像單純的傳說中那樣,而是因為孫權墓所在的梅花山孫淩鋼,還是古代地貌學上的壹個近期案例,通俗地說,就像壹個茶幾。這樣,明陵背倚中山,整體上形成了背有所記,東有青龍,西有白虎,北有玄武(龜蛇結合),南有朱雀的吉祥格局。或許,朱元璋滿意了。

2003年7月,在第2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十三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建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世界遺產的壹員。世界遺產委員會是這樣評價明陵的:明清皇家陵寢根據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巧妙地將大量建築置於地下。它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產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築和裝飾思想,詮釋了延續五百多年的封建中國的世界觀和權力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