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同年份:
“於”歷史悠久,是全國流行的文字,而“於”則是公元前500年左右出現在東海岸的地方文字。
2、所有權壹詞不同:
因為玉屬於盒母魚系,玉屬於影母魚系。
3.不同用法:
“於”和“於”有大致的分工。如介紹地名,壹般用“於”代替“於”;如果在被動句或描寫句中用“於”代替“於”,則很少有例外。
“於”的由來;
1.商代“於”字形的豎線多為直筆,少數在下部略向左彎,成為周朝以後演變的主流,東漢時成為豎鉤。
2.另外,春秋時期有壹種豎筆先向右彎,再慢慢向左彎的書寫方法,在戰國秦漢時期也很常見。但《小篆》因豎筆上端未穿透下橫筆而稍有錯誤,將其定義為“失”,與現代“失(kuī)”的簡化字相同。
3.“於”本義雖有多種版本,但在甲骨文和典籍中“於”都是作為介詞使用的。
4.胡光煒《甲骨例》:“用甲骨有三種情況,壹為示地,二為示時,三為示人”,李孝鼎對甲骨的解釋:“甲骨用以示言意”。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余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