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初春,氣候幹燥,不僅人們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古人的生活也離不開火。但火往往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所以古人認為火有神靈,應該受到崇拜。各家供奉的火,每年必須熄滅壹次。然後重燃新火,這叫改火。改火時要舉行盛大的祭祖活動,焚燒谷神小米的象征,稱為人祭。習俗沿襲下來,就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
禁火節後來變成了寒食節,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著名的大臣桀桀退。傳說晉文公流亡期間,介子推曾割股充饑。晉文公回國當君主後,分封時忘了推介子。介子推不想誇耀自己的功績,爭寵,就帶著母親隱居在綿山。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找介子推,介子推不想做官,躲在山裏。晉文公的手下放火燒山,本意是逼介子推揭發,結果介子推了母親,被燒死在壹棵大樹下。
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介子推去世的那壹天,他沒有生火做飯,而是要吃冷食,被稱為寒食節。在這個沒有火的時期,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寒食為生,這就是所謂的“寒食”,因此得名“寒食節”。寒食節延續了2000多年,被稱為最大的民間節日。
寒食節的習俗
1,禁止吸煙火
冷食禁火,撲滅了冬天保存的火。寒食節,家家禁住,不得不吃冷食。到了清明,又要鉆木取火了。唐代詩人韋莊寫道:“寒食花千樹雪,清明火出萬卷煙。”
2.崇拜祖先
祭祀祖先,就是要感動祖先的美德,不要忘記祖先留給後代的恩情,也要讓後代記住孝順。在古代,寒食節被視為皇家陵墓;官方祭祀孔廟和聖賢;人們去掃墓和其他活動。
3.插入柳樹
維生素寒食節的標誌,原本是為了懷念解直推對政治清明的追求。據各地史書記載,有“柳枝插墳”、“柳枝折標到戶”、“柳枝插眠竈檐”、“戴頭或系帶”、“瓶儲獻佛神”、“柳枝插門”之說,民間因此有“清明(寒食)不穿柳,美人化白頭”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