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燒傷簡介

燒傷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燒傷的病因病機5燒傷的癥狀6燒傷的診斷6.1燒傷面積的估計6.1中國九點法6.1.2手掌法6.65 438+0.3小兒燒傷面積的估計方法6.2燒傷深度的估計6.3損傷的分類7燒傷的治療7.1辨證論治7.1438+0.2.1癥狀7.1.2.2辯證分析7.1.2.3治療7.1.2.4方藥為7.1.3陷火毒7.1.3.654646辯證分析7.1.3.3治療7.65438 脾虛傷陰7.1.5.1癥狀7.1.5.2辨證分析7.1.5.3治療7.1.5.4方劑治療7.2外治法7.2.1清創術7.2 . 2.3暴露療法7.2.4焦痂治療與植皮7.3其他療法7.3.1防治 3.2.4避免醫源性感染7.3.3防治敗血癥8防治燒傷9參考資料附件:1治療燒傷的處方2治療燒傷的中成藥3燒傷相關藥物4燒傷*古籍中對燒傷藥物的描述1拼音shāo shāng。

2英文參考燒傷[中醫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3總結燒傷(burn[1])是疾病的名稱[2]。見《千金翼》卷二十。又稱火瘡、湯潑火[2]、湯火傷、水火燙傷。指火焰灼傷、熱水燙傷、化學藥品、放射性物質侵入皮膚引起的疾病[1][3]。早在晉代(肘急方)就有長期用石灰燙燒或加油調理的記載,燙後“豬脂煎柳白皮外敷”,局部紅斑較輕,繼之以水泡,皮肉發黑或筋骨外露,損傷臟腑。

4接觸物理高溫或強酸強堿等化學因素引起燒傷的病因和發病機制[2]。

由於高熱作用於人體,熱毒侵入,氣血凝滯,輕者皮肉腐爛,重者熱毒熾盛,傷及人體外陰,或熱毒侵入臟腑,導致臟腑陰陽失調。

5.輕度燒傷癥狀者,壹般不影響內臟功能,只是局部出現紅腫、起泡或潰爛;嚴重者損傷面積大而深,皮膚焦爛,熱毒十分劇烈,消耗人體陰道液[2]。更有甚者,熱毒內攻,產生口渴、發熱、昏迷、便秘、排尿困難等癥狀[2]。

6燒傷的診斷燒傷的診斷實際上是對燒傷後的傷情做出更準確判斷的過程,準確判斷患者的傷情對於制定正確的治療方案和判斷預後具有重要意義。壹般來說,燒傷的嚴重程度與燒傷的面積和深度密切相關,還與燒傷的部位、患者的年齡、體質、燒傷的原因以及是否有並發癥有關。

6.1燒傷面積估算6.1.1中國九分法該方法將人體表面積分為11 9等份。其中頭面部和頸部為9%,上肢為2 9% (18%),軀幹前後部(13%)和會陰(1%)為3 9%,下肢包括臀部為5 9%+1% (46%)。

6.1.2掌法傷員五指並攏時的手掌面積占其體表面積的1%。這種方法計算簡單,常用於估計小面積或分散面積的燒傷面積。

6.1.3兒童燒傷面積的估算方法不同年齡階段的嬰幼兒和兒童的體表面積百分比也不同。它的特點是頭大,四肢小。年齡越小,頭部的相對面積越大,而下肢的表面積越小,其他部位的相對體表面積與成年人大致相同。計算公式如下:

頭臉甄9%+(12年齡)%

雙下肢46% (12歲)%

6.2燒傷深度燒傷深度的估計壹般采用三度四分法,即功度、ⅱ度(分為淺ⅱ度和深ⅱ度)、ⅲ度燒傷。

6.3傷情分類(1)總面積小於10%的二度燒傷(兒童為5%)。

(2)總面積11% ~ 30%的二度燒傷(兒童為6% ~ 15%),或10%以下的三度燒傷(兒童為5%)。

(3)重度燒傷總面積31% ~ 50%或三度燒傷11% ~ 20%(兒童總面積15% ~ 25%或三度燒傷在5% ~ 10%之間)。如果燒傷面積達不到這個標準,但有下列情況之壹,也是重度燒傷:①全身情況差或已休克;②合並其他嚴重外傷或化學中毒;③嚴重呼吸道燒傷;(4)頭、臉、脖子、手,都會* * *燒傷。

(4)重度燒傷總面積為51% ~ 80%(兒童為26% ~ 40%),或三度燒傷面積為21% ~ 25%(兒童為10% ~ 23%)。

(五)重度燒傷總面積大於肋骨%(兒童大於40%)或三度燒傷面積大於50%(兒童大於25%)。

7輕微燒傷的治療只需外用,地榆、大黃等量,冰片少許研末,香油[2]。嚴重者宜口服清熱解毒、涼營熄風之劑[2],或益氣養陰,回陽救逆。選擇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羚羊鉤藤湯等。[2],或生脈散、參附湯等。如果長期虛弱,要益氣養血,用八珍湯[2]。外治包括清潔瘡面、水皰治療、去焦痂或植皮治療,也可塗上述藥膏[2]。嚴重者應及時中西醫結合治療。

7.1辨證論治7.1.1火毒傷津型燒傷是指火毒傷津,熱盛,煩躁,口渴,便秘,小便赤,舌質紅燥,舌苔黃或幹,或無舌苔。

7.1.1.1癥狀:發熱、口渴、便秘、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數。

7.1.1.2辯證分析認為,邪火侵入人體,消耗津液,所以引起發熱、口渴。火熱過度,腸液流失,會導致便秘;熱動小腸時,尿液會短而紅;熱若擾心,則煩躁;舌紅、苔黃、脈數都是熱邪入侵的標誌。

7.1.1.3治療方法:清熱解毒,滋陰生津。

7.1.1.4黃連解毒湯、增液湯處方治療。

7.1.2陰傷陽崩型燒傷指陰傷陽崩,臥神疲乏力,面色蒼白,呼吸微弱,表情淡漠,嗜睡,自汗出寒,體溫低,小便短,全身或局部水腫,創面滲出大量液體,舌淡,舌質暗沈。

7.1.2.1癥狀:面色蒼白,精神疲乏,呼吸急促,自汗,四肢冰涼,體溫過低,嗜睡,甚至恍惚;舌質深紅或深紫,無苔,脈極細。

7.1.2.2辯證分析表明,火毒過多損傷津液,陰損陽,陽虛導致失溫失運,故面色蒼白,精神疲倦,氣短,體溫低,嗜睡;陰陽相隔時,恍惚;陽虛不固,則白汗;舌質絳紅或深紫,無苔,脈細,為陰陽兩虛,陰損陽衰之象。

7.1.2.3治療方法:回陽救逆,滋陰生津。

7.1.2.4參附湯合生脈散加皮毛的方劑治療。

7.1.3火毒內陷型燒傷是指火毒內陷,表現為熱盛,口唇幹燥,煩躁不安,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燥,舌苔黃或幹,或灼刺,脈數、弦數多見,可內傳。

7.1.3.1癥狀:熱盛、煩渴或高熱、頭暈、煩躁、口幹、便秘、小便短赤;舌紅,脈細。

7.1.3.2辯證分析,火毒過度,陽氣無敵。火毒深入人的血液,侵入心包,所以高熱使人昏厥,煩躁不安,火毒傷陰,導致實熱煩渴,口幹,便秘,小便短赤;舌紅脈細是熱毒傷陰的表現。

7.1.3.3治療:清營,涼血解毒。

7.1.3.4清營湯方劑治療。

7.1.4燒傷氣血虧虛型是指疾病晚期氣血兩虛,火毒漸退,低熱或不熱,神疲乏力,氣短,形體消瘦,面色晦暗,食欲不振,自汗,盜汗,創面肉芽蒼白,愈合緩慢,舌淡。

7.1.4.1癥狀有低熱或不發熱,精神疲乏,食欲不振,形體消瘦,面色蒼白,創面肉芽蒼白,難以愈合;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7.1.4.2辯證分析表明,燒傷後期,熱毒漸退,氣血也受損傷,故有低熱或不熱;正氣不足導致精神疲勞,食欲不振;氣血兩虛,失養,面色蒼白,面色蒼白,久不愈;舌淡、苔薄白、脈弱是氣血兩虛的標誌。

7.1.4.3補益氣血的治療方法。

7.1.4.4八珍湯處方。

7.1.5脾虛陰傷型燒傷是指脾虛陰傷,由火引起,脾胃虛弱,陰失津液,面色萎黃,食欲不振,腹脹便溏,口幹舌燥,舌質暗紅幹燥,舌苔脫落或光滑。

7.1.5.1癥狀遷延,傷口難愈,疲乏無力,食欲不振,腹脹,上吐下瀉,面色蒼白,消瘦;舌淡,苔白膩,脈弱。

7.1.5.2辯證分析表明,如果病程持續時間長,正氣嚴重受損,脾胃虛弱,運化虛弱,則食欲不振,腹脹滿,或嘔吐腹瀉;脾胃虛弱,化生不足,氣血不足,故傷口難愈,面色華少,形體消瘦;舌淡、苔膩、脈弱是脾胃兩虛的癥狀。

7.1.5.3治療方法:健脾和胃。

7.1.5.4沈淩白術散的處方處理。

7.2傷口的外部處理是壹系列並發癥的根源。傷口處理是否正確,直接關系到疾病的演變和傷口的愈合,所以要保持傷口的清潔,以預防和控制感染。二度傷口爭取焦痂下愈合,減少疤痕形成。對於三度創面,早期保持焦痂完整幹燥,爭取早期切痂植皮,縮短療程。

7.2.1清創術嚴格遵守無菌操作技術。清創時可先給止痛藥,然後用37℃左右的外用生理鹽水或2%黃柏液清洗創面。大壹點的水泡要刺破,小壹點的水泡不能刺破。周圍創面應用酒精或新潔爾滅消毒,清洗後用無菌紗布吸幹創面。

7.2.2小面積燒傷、不配合或病房條件差的小兒患者,清創後可內裹紫草油紗布,外用3-5層紗布墊棉。傷後2周左右可以第壹次換藥,如果出現感染可以提前換藥。三度燒傷後五天可以換藥,換藥過程中要密切觀察敷料內是否有滲出物。如果滲出物為綠色有臭味的分泌物,應考慮銅綠假單胞菌感染的可能。

7.2.3暴露療法暴露療法適用於大面積、包紮不便的燒傷,以及創面汙染嚴重的燒傷。這種方法要求患者住在單獨的隔離病房,室內溫度保持在25℃-30℃。清創後外用MEBO,每日65438±0次。

7.2.4焦痂的處理及植皮焦痂下的細菌不易生長,應保持焦痂幹燥。未感染的焦痂,面積為10%-20%,應在傷後2-7天切除,立即移植。如面積較大,可分期、分區域切痂,或用中藥浸泡患處,盡快剝去痂皮,再進行植皮。手部深二度、三度燒傷可在傷後72小時左右進行早期植皮,植皮原則上取自體表皮膚。

7.3在燒傷的整個病程中,其他療法因不同時期的主要矛盾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階段,壹般分為體液滲出期(休克期)、火毒侵襲期(感染期)、創面修復期三個階段。因此,臨床治療應根據這三個不同時期的病理特點進行。

7.3.1防治休克大面積燒傷後48小時內,是液體滲出的高峰期。由於大量體液外滲,易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故將傷後48小時稱為休克期。嚴重燒傷可在6-12小時內導致休克。如果燒傷面積超過70%,傷後2小時內可出現休克。此外,呼吸道燒傷後的氣道阻塞和損傷後的劇烈疼痛可導致和加重休克。因此,防治休克的主要措施是盡快補充血容量,保持呼吸道通暢,鎮靜鎮痛也是防治休克的重要手段。

補液的壹般公式為:1%燒傷面積(ⅱ、ⅲ度)和傷後24小時內每公斤體重1.5mL膠體液和電解質液,加上2000ml需水量(以兒童年齡和體重計算)。膠體與電解質的比例壹般為0.5: 1,嚴重深度燒傷可為0.75: 0.75。補液速度:總人數的壹半在傷後8小時補充,另壹半在傷後16小時補充。能口服的就盡量口服。傷後第二個24小時膠體和電解質的液量是第壹個24小時的壹半,含水量仍為2000mL。

呼吸道燒傷時,如果氣道水腫嚴重影響氣體交換,應進行氣管切開。燒傷後使用鎮靜劑和鎮痛劑如杜冷丁有助於預防和治療休克。

1.嚴重感染患者應密切註意表情、血壓、尿量的變化。

2.已發生休克,應註意恢復有效血容量和組織供氧。補液時最好用中心靜脈壓監測;有條件的可以測肺動脈楔壓,以了解左心室功能。

3.如果擴容後仍有低血壓,可加用多巴胺、納洛酮等藥物;如果出現交感神經功能亢進或外周阻力增加的癥狀,可使用酚妥拉明、山莨菪堿等血管擴張劑。

4.尿量

5.可使用大劑量糖皮質激素,如靜脈註射地塞米松40mg,或更大劑量(200mg)。

6.靜脈輸註靶向抗生素,同時積極尋找並清除感染病竈。

7.3.2全身感染的防治7.3.2.1 (1)積極處理創面1。創面是全身感染的主要來源。大面積三度燒傷應早期切痂,創面立即用異體皮(或異體皮)和自體皮緊密覆蓋。同時要清除深層壞死組織。感染病竈(即傷口敗血癥)應立即切除。

2.對於電擊傷,合並擠壓傷、環狀三度燒傷,要特別註意深層肌肉壞死。在局部腫脹持續的地方,應及時進行筋膜切開術以減少張力。如有惡臭,全身中毒癥狀加重,應盡快探查筋膜下可疑部位,徹底清除壞死肌肉,並註意是否有厭氧菌感染。

7.3.2.2(二)應用抗生素1。燒傷後3天內預防性應用青黴素預防鏈球菌感染。中重度燒傷使用抗生素要強調時機和時限,給藥途徑要有針對性。大面積三度燒傷患者應盡早使用強效抗生素。等病情穩定了再停藥。應加強圍手術期全身應用抗生素。

2.出現全身感染癥狀時,根據創面培養的細菌,選擇細菌敏感性高、藥物毒性低的抗生素。同時對重度燒傷患者秦英進行細菌學監測,保證用藥的針對性;在確定病原體之前,可以根據經驗選擇抗生素。

3.對於全身真菌感染,可選用氟康唑(達復康)或伊曲康唑。

7.3.2.3③維持內部穩定的營養支持

1.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

2.支持呼吸功能,保持氧動態穩定。

3.選擇性腸道去汙療法。

4.H2受體拮抗劑(新發地等)和胃粘膜保護劑(舒克非等)。

5.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改善微循環。

7.3.2.4(4)避免醫源性感染1。預防靜脈感染?靜脈穿刺多,靜脈導管少。靜脈導管留置時間不得超過3天。

2.預防呼吸道感染?重度吸入性損傷患者氣管切開後,應防止霧化器和吸痰導管汙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加強濕化療法。

3.預防尿路感染?燒傷休克期後,應盡量少用留置導尿。

4.防止床墊、衣物、敷料、設備和工作人員的接觸汙染?以上物品應嚴格消毒。

7.3.3防治敗血癥是大面積燒傷死亡的主要原因。壹般傷後3 ~ 10天(水腫恢復期)和傷後3 ~ 4周(痂溶解期)感染發生率最高,程度最重。在此期間,積極增強患者抵抗力,加強傷口換藥,合理使用抗生素,可預防敗血癥。壹般根據分泌物細菌培養選擇廣譜抗生素或敏感抗生素。

8預防燒傷1。加強安全教育,正確使用易燃易爆等危險品。

2.熱水瓶、火盆等家居用品要放在適當的地方,以免被孩子打翻。

3.壹般熱燒傷,應盡快撲滅傷員的火焰,脫掉或切斷衣服,脫離現場,用消毒或清洗敷料、床單包裹患肢,以免再次汙染和損傷。

4.被化學物質灼傷者,應立即脫去或割斷浸濕的衣服,盡快用大量清水沖洗身體。

5.燒傷伴骨折應就地簡單固定,然後轉運。如果並發大出血;窒息和開放性氣胸應立即搶救。

6.換藥時應執行無菌操作規程,避免醫源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