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方以智的傳奇人生。

方以智的傳奇人生。

方以智的壹生正好處於明清之際,時局動蕩,政權更叠頻繁,個人經歷十分坎坷。人生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從青年到三十三歲,靠著祖上的影子,我得以過上了“衣不蔽體,馬不飾,唱不吹,十分風雅”的富貴書生的生活。中期,沈嘉從北京逃到杜南,然後經過浙江、福建到兩廣。從三十四歲到四十二歲,十幾年的艱苦流亡生活在他的思想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晚年順治九年(1652)返北,康熙十年(1671)61歲死於贛江萬安外的慌灘。在此期間,他致力於學術,寫了大量的理論著作。對現實失望後,他放棄了少年時的誌向。出家後,雖然看似逍遙法外,但仍不忘濟世、講學、交友。從青年到崇禎十七年(1644)

方以智的青年活動主要在南京和桐城,偶爾經過江浙壹帶,最後到了北京。

桐城澤社的活動。崇禎初年,方以智在其父所建的袁澤郊區建立了“澤社”。在社會上,我的叔父文房(字爾誌)、我的妹夫孫林(字克賢)、錢炳坤(又名程誌)、周琦(字農)等人。方既作詩,又讀經、史,關心“萬物之理”,隨時閱讀筆記,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奠定了學術基礎。方的兩個徒弟,壹個是(字瑕),壹個是王選(字青,號虛舟),江西金溪人。那時,王已經70多歲了,他的《物理學》壹書啟發了方以智,使他日後寫出了他的《物理學小知識》。澤舍壹群精力充沛的少年經常慷慨地歌唱世界大事。方親口告訴它的。“在袁澤,這是壹首悲傷的歌...談天說地是好事,不能不慷慨。”(《孫吳公文集》序)這個群體和當時東南的社團壹樣,不僅研究文學,還帶有政治色彩。

右圖為方以智《西山尋詩》紙立軸,現為金陵天都樓收藏。

當時的桐城阮大鋮,魏忠賢宦官黨的余黨,崇禎初被列入“逆”。

案例列表。方舟子的同學錢承誌,曾在阮大鋮退休時參加過蔣社。被方以智勸阻後,退出了江社。《前田年譜》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記載了這件事:“秘吳遊回,對傅俊(即錢承誌)說:吳下之事,與朝廷無異,所有宦官皆拒之。為什麽要把我們當成冠軍?我早就不壹樣了!”“吳”指的是張焱與建立復雜社會的事辨氣”就是要分清、復社、雁蕩的界限。因此,錢承誌轉而參加了澤社的文學班,並婉言謝絕沒有去參加範姜學會的會議。作為“家鄉祖宗”,阮大鋮開始與對方有仇。杜南的“留京防亂宣傳”

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桐城“造反”,方以智遷居南京。結交的世界名人有黃宗羲、吳、、、毛象、、、沈坤通、等人。

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孤兒周茂蘭、魏雪蓮被林東黨人謀殺,等於陶冶都。方以智和陳亮曾寫下長詩編年史,為林東黨吶喊。此時阮大鋮住在南京,談兵論劍,聯絡各方,希望東山再起。

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和吳* * *起草了《驅逐阮大鋮宣言》,“留在京師,防止亂泄密”。公開揭露林東創始人顧先

成的孫子和黃宗羲簽名,共140人。阮大鋮在數千人的指責下躲在城外的牛首山,不敢入城。方以智雖然今年春天回桐城,秋天回南京參加考試,但壹直沒有在上面簽名。而阮大鋮在過去接觸過江社,仍然相信龔潔是方以智的主謀,所以對毒藥怨恨更深。清朝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弘光在南京登基,阮大鋮通過關系成為兵部尚書,對大批後裔和復社成員進行報復。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入京,方以智被義軍國盈俘虜,不久逃往南京。這時,阮大鋮上臺,修復舊怨,免除方以智在李自成進京後的“殉難”,將方置於“次於六等”的五等,處理方式為“適徒贖”。方以智不能在杜南久留。他經陳子龍介紹,途經浙江和福建,在廣州避難,結束了他的早期生活。這期間,由於方以智紮實的經史知識和百家爭鳴,“凡男女、樂、法、聲、文、字畫、醫術、執琴劍之術,無不必析其旨”(《桐城舊傳》卷六)。崇禎十四年、十六年,開始分別在物理上寫通雅、孝直。

方以智早年學哲學不多,主要寫詩、詩詞、政論。他提倡“公平”和“公開”。《通雅》序中說:“治在君臣,民以師教,學以實用,公正明了。”《鐘卷儀》還引用了朱的“惟公而明,而道盡。”他認為“公”就是沒有偏見,“明”就是“善惡”。這與戴震百年後強調的“去私人化”和“去公共化”的政治理念有相通之處。明崇禎十七年(1644)至清順治九年(1652)在廣州期間。

方以智改名為吳世功,被統帥姚發現。姚是方的老朋友,(公元1640)也在同壹年中了試。他請方做他兒子姚端的老師。在南海靈官辦公室,方以智重新整理了通雅的舊稿。他還寫了《嚴敬玉》的劇本,並教演員唱歌。這時,他寫的詩集被命名為《占敏》。方到廣東後不久,他的妻子潘石經福建來到廣州與三兒子團聚。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桂王朱由朗在肇慶登基監國,方以智任少湛,學士,國子監助理講師。由於黨派之爭和宦官專權,他見無事可做,毅然隱退在湘桂交界的苗洞中。李詠多次稱他是東哥的大學生,他被辭退了十次。這些話至今還保留著,可見他那天對時局的觀感。他的詩“西南更陰更暗,誰會含淚看新亭”!說明了他對李詠法院的失望。

李詠四年(公元1650),清兵進入廣西桂林,屈士禎、張的曾孫* * *殉難。方以智去昭平仙,歸山為僧。方呂中跟隨方以智進山,“父析蓮花,父畫子炊”,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最後被清兵搜捕。清軍統帥馬焦多次逼他投降,但最後還是讓他出家了。方以智到了梧州,在梧州雲蓋寺住了兩年。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八月,隨石(宣城人,號玉山)上廬山,同年年底返回桐城。他的哲學著作《東西君》的開篇是他到廬山時寫的。這個階段是方以智人生的轉折點,從富家公子到顛沛流離的苦行僧,從壹盞紅燈青酒到壹盞黃卷青燈,從入世到出世。《桐城舊傳》作者馬啟昌論方以智說。“向英雄鞠躬的人才是當季的幸運兒,被畢叫去了。他們的野心是什麽?”在這個階段,政治和社會的理想和抱負無法實現,於是我的全部精力都轉移到了寫書的學術生活上。在流離失所缺乏書籍和資料的情況下,他自己說,“作為壹個有漏洞的小說家是可悲的。”愚公今年三十六歲,有命讀書”(見《通雅》第三後記)。但在這壹時期,它最終被寫進了《物理知識》、《切韻原》、《醫聯體》、《編補本草》等書籍。從清朝順治十年(1653)到康熙十年(1671)。

晚年,方以智大年初壹回桐城南郊白鷺湖見父親方空英,從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算起。他在《象環物語》中說:“以僧為退,乃退之道。”說明他是梧州的和尚,實際目的是回國。安徽地方官要用他時,他說:“人不能勝其誌。安徽出生的人,不能去涅槃。”“涅槃”“涅槃”成了他的推脫和借口。這壹年,他回到闊別十年的金陵,皈依天街寺覺郎道生大師。覺郎是當時佛教曹洞宗的前身。因文中稱朱元璋為“太祖高皇帝”,被清政府逮捕入獄,後被查出是明朝滅亡前所為,後被釋放。覺郎的另壹位弟子馮曉,也是崇禎末年與方空英同獄的禦史倪嘉慶。方以智“閉門”於金陵高作寺竹亭,潛心寫哲學著作。作為曹洞宗的弟子,佛教對他有壹定的影響。另壹方面,出家只是對抗環境的壹種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