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河西走廊指的是哪些地區?在歷代起到了什麽作用?

河西走廊指的是哪些地區?在歷代起到了什麽作用?

說到河西走廊,相信很多人還是知道的。河西走廊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壹條非常著名的道路,是壹條從大陸通往西域的道路。在當時,開辟河西走廊意義重大。據說當時河西走廊的開通拉動了經濟的增長。我也做了壹些調查。河西走廊現在是指甘肅大約14個城市。其實現在看來,河西走廊已經不那麽重要了,但在當時,河西走廊還是很重要的。跟我壹起來看看吧!

先說壹段。黃仁宇《中國大歷史》:“事實上,自安史之亂以來,黃河上遊以西地區壹直被吐蕃占領,邊界沖突時常發生。787年談判失敗後,吐蕃軍隊俘虜了壹萬多名中國人,交付給他們的部落做奴隸。在經過壹個峽谷之前,這些吐蕃人要求俘虜告別父母的故鄉。史書上提到有數百人哭暈過去,很多人跳下懸崖。"

這裏說的“談判”,其實就是吐蕃搶非盟。此前,吐蕃還盛贊入侵兗州(今陜西定邊縣)和周霞(今內蒙古五原縣)。後來各有壹千多人駐在各國鎮守,又撤兵桑沙(今寧夏青銅峽)。公元787年春天,由於缺乏糧食運輸,許多羊和馬都死了。吐蕃人也假惺惺地與唐朝媾和。唐朝的壹些將領認為吐蕃人不守信用。“強則侵,弱則謀盟。還不如攻擊他們。”但唐德宗見吐蕃有誠意,就想在甘肅清水縣與吐蕃結盟,讓吐蕃回到兗州和周霞後再“修”。

783年正月,隴右使臣張儀與吐蕃大相還在清水結盟。雙方暫時停戰,但很快吐蕃就背棄了清水。唐德宗選擇清水作為壹個地方,這意味著“復合”。到了唐朝,吐蕃人多次結盟,約定邊界,於是被迫割讓實際被吐蕃占領的鳳翔以西的廣大地區,與吐蕃媾和,簽訂了所謂的清水盟約。可以說,所謂的盟約,不過是唐與吐蕃爭奪西域、爭奪甘肅的體現,而唐朝因為無法在短時間內收復失地,不得不采取這樣的“權宜之計”。

公元787年,盟約約定的地點清水被吐蕃人改為園洲,因為他們認為清水不是吉祥之地。於是他們邀請聯盟將盟約的地點放在甘肅平涼市壹個新的“土梨樹”地方,並聲稱聯盟後將歸還兗州和周霞。唐朝的邊關將領認為土裏梨樹崎嶇,擔心吐蕃作弊,唐德宗就稀裏糊塗地答應了這件事。他甚至試圖聯合吐蕃和* * *打擊回紇的夢想。

結果唐朝真的上了吐蕃的當,吐蕃人真的布下了埋伏,就等著唐軍來了。前來談判的唐官員退甲入簾更衣。鼓聲壹聲令下,吐蕃軍的伏兵從四面八方蜂擁而至。唐朝聯盟的60多名官員被拘留,超過65,438+000名追隨者被殺害。在整個突襲中,唐軍死亡500余人,被俘1,000余人。

吐蕃人的陰謀得逞了。他們說:“我們胡人打仗靠的是騎兵。我們在唱沙的時候,春草還沒生,馬還不會打仗。如果唐朝幫我們渡過黃河打仗,我們早就全軍覆沒了。所以,我們可以講和。”隨後,鄰郡被掠奪,兗州、周霞被“燒”,後“毀城趕民”,退守清水郡。

?黃仁宇先生所說的關於被俘中國人跳下懸崖的事就發生在那之後。當他們被允許告別東方故鄉的時候,他們發出的哭聲其實是大唐的哭聲,落下的眼淚當然是大唐的眼淚。在他們的吶喊和淚水中,唐朝的衰落不可逆轉。當時河西走廊這個像中國壹樣強大的臂膀,對於唐朝來說已經不存在了。?

我們說,河西走廊從漢高祖劉徹、漢高祖宣帝開始,經過幾百年的經營,從漢高祖楊迪出巡到盛唐,古代青海、新疆乃至甘肅都與關中大陸建立了牢固的聯系,經濟上相互支持、互補,文化上密切吸收。通過婚姻,壹些共同生活的民族已經“在壹起說中國話”了,有的甚至要“解辮子剪頭發”。河西走廊的敦煌、酒泉、張掖、武威四縣也成為國際貿易大都市,體現了中國打開國門、治理西域、通過相互交流促進國內繁榮的信心和能力。但是,唐朝後期,朝廷失去了這個地方。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政府急忙從河西、隴右抽調精兵平定戰爭。和龍、朔方的鎮兵大部分轉移到潼關,吐蕃乘勢大舉進攻唐朝,掠奪各縣市,傷害當地漢人。756年後,吐蕃占領了陜西鳳翔以西、汾州以北的十余州,先後占領了朔州、周敏、周琴、蔚州、周濤。公元763年,吐蕃征服隴右,如蘭(甘肅臯蘭)、賀(甘肅臨夏)、闊(青海貴德)、山(青海西寧)、林(甘肅臨洮)、岷(甘肅岷縣)、秦(甘肅天水)、成(甘肅成縣)、魏(甘肅隴西)。

隨後,吐蕃沿祁連山北上,公元764年後,先後占領涼州(今甘肅武威市)、甘州(甘肅張掖)、沙洲(甘肅敦煌)、蘇(甘肅酒泉)、瓜(甘肅安西)等地,至今隴西、河西都成了吐蕃人的天下。

《舊五代史》:“安史之亂時,肅宗在靈武,奉召守河西兩京。吐蕃乘虛取河西、隴右,數百萬中國人被困吐蕃。”也就是說,吐蕃不僅趁亂奪取了唐朝的河西、黃山等大片領土,還使近百萬唐人成為吐蕃的奴隸。

當時吐蕃處於奴隸社會,經濟文化原始落後。占領隴西、河西等地後,強制推行吐蕃政策。那些不幸淪為亡國奴的唐人,被迫剃發更衣,學藏語,紋身,從唐人變成了“吐蕃人”。

吐蕃人視唐人為賤民,居住在河西諸城的漢人,在街上遇到吐蕃人必須彎腰,不能直視。對待奴隸,奴隸主根本不看人,殺之。“丁形人作奴,耕田放牧,勝老人以鹽殺之,或斬其手、眼而棄之。”《新唐書·吐蕃傳》記載:“州人皆仆仆。每年歲時,拜祖宗祖宗,穿中國的衣服,藏在恐懼裏。”這是漢人剃發易服的開始,史稱“河湟之恥”。

就這樣,在百姓的血淚中,唐朝失去了河西走廊。雖然此後張藝超收復了沙洲,但對整體已無濟於事。唐代著名詩人龍頭描寫了當時涼州失陷時的慘狀。說:“龍頭已斷,胡夜騎入涼州城。漢家四處廝殺,隴西壹度無地。把人從我身邊趕走,散了牛羊吃玉米。去年中國養孩子,現在他拿著毯子學胡語。誰能使李輕車簡從,從漢家收涼州?”

在這首詩中,我們不難發現河西走廊從此“縮水”,並不像唐朝失去河西走廊那麽簡單。宋朝開放河湟邊境,可謂是宋朝歷史上最大的壹次開疆拓土的行動,但充其量是胎死腹中。

1073年,北宋開始收復河湟,目的是收復河湟,使西夏腹背受敵,最終消滅西夏,統壹中國西北。三月,宋軍攻下賀州,翻越露山,向南收復賀州。隨後又攻陷當、岷兩州,羌族首領叠斯、陶都在開城投降。這場戰爭,征戰50余天,跋涉1800余裏,集、賀、陶、閔、卒、當等2000余裏,吸引大小民族戶口30余萬。這為王安石為首的維新派贏得了巨大的政治聲譽。

然而可悲的是,王安石下臺後,司馬光上臺,因為河湟地區的軍事行動消耗了北宋朝廷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吐蕃的叛亂讓北宋朝廷非常被動,甚至想主動放棄這些地方。

對此,在宰熙和合路工作了四年的孫露將軍拿著壹張邊境地圖與司馬光對峙:如果河湟地區失守,關中長安將非常危險。正是由於唐朝失去了河湟,吐蕃和回紇各國才得以自由出入長安地區,給唐朝的國家安全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始皇帝終於在這裏光復了,而妳卻把他們扔給了敵人。敵人根本不會就此罷休,而是通過這些地方更方便地騷擾大宋。

“既然通道最遠到了城邦,那就只有壹條小路,城北壹直連著夏天。今距北關八百裏,傍河與蘭州,然後可守。如果妳把它捐給敵人,那將是壹種危險。”

司馬光雖然聽從了這個意見,沒有放棄河湟,但還是把米脂等四個戰略要地歸還給西夏,嚴重損害了宋朝的國防利益,留下了無盡的遺產。這也是後來北宋滅亡的原因之壹。

當時對於宋朝來說,河西走廊是壹個遙遠的夢想。孫露將軍的言論只是站在河西走廊的東門,宋朝不會有如此強大的戰鬥力。此後,古代中國因遷都北京而無暇顧及河西走廊,但河西走廊的名稱卻與“強漢”緊緊擁抱在壹起。

聲明:以上內容來自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