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
簡介:
1.生肖又稱十二生肖,是中國十二種與生肖相匹配的動物,包括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2.十二生肖的起源與動物崇拜有關。根據湖北雲夢睡虎地和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秦簡,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比較完整的生肖體系存在。最早記錄與今天相同的十二生肖的傳世文獻是東漢王充寫的《論衡》。
3.生肖是十二地支的直觀表示,即子(鼠)、醜(牛)、陰(虎)、毛(兔)、辰(龍)、斯(蛇)、武(馬)、衛(羊)、申(猴)、酉(雞)和戌。在現代,更多的人把生肖作為春節的吉祥物,成為娛樂和文化活動的象征。
4.生肖作為壹種源遠流長的民俗文化符號,古往今來留下了大量描繪生肖形象和象征意義的詩詞、春聯、繪畫、字畫和民間工藝美術。除了中國,世界上許多國家在春節期間發行生肖郵票,以表達他們對中國新年的祝願。
起源介紹:
星座理論
古人把黃道和赤道附近的星星分為“?二十八星。”二十八夜也代表壹種動物。在古代,星期日被分為十二部分,用十二個分支來表示,十二個分支屬於十二宮,十二宮與二十八星有對應關系。明代大學者王昌認為,28種動物分屬28星,它們“由七淫統壹”,形成“母土蝠、虛孫鼠、危月燕、子”的格局。清代李長青在《宋夏觀·顏瑜》中認為,二十八宿動物“即使前十二屬加倍”,“附康金龍、陳觀、焦木蛟。焦,龍也”,反映了以十二生肖為基礎聚集二十八種星宿動物。“不過難免會有旁系相遇,二十八星宿動物的記載比十二生肖晚。
(壹)長壽星理論
木星十二年每周運行壹次,從木星的位置可以確定每年的分支順序。《?於漢方善姬叔認為每隔十二年,“三歲三歲三歲三歲三歲三歲三歲三歲三歲三歲”,又說“天下六歲壹歲,六歲壹歲,幾歲壹饑”。植物的興衰和動物的生存環境有壹個循環。草食動物(鼠、牛、馬、羊)和肉食雜食動物在不同年份的生存狀況有很大不同。如果不同年份出生的人能模仿當年旺盛生長的動物,就會形成生肖動物,以此推斷動物的興衰與木星的年份有關,生肖與黃道是統壹的。
(二)圖騰理論
原始社會的先民往往用壹些動物、無生命的物體或自然現象的圖形作為自己氏族的保護者和象征,即圖騰。《?《山海經》中人獸混雜的形象是上古時期的圖騰神。夏民族的圖騰是熊或魚,商民族的圖騰是黑鳥,周民族的圖騰是龍、鳥、龜、狗、虎。生肖動物除了龍是虛幻的,其余都是日常可見的。可分為兩類,即“六畜”(馬、牛、羊、雞、狗、豬)和“六畜”(鼠、虎、兔、龍、蛇、猴)。前者是人們出於經濟目的而馴化的,後者在壹定程度上擾亂了人類的生活,祖先對此感到恐懼。因此,這些動物作為這個氏族的名稱標誌而受到崇拜。民族學家劉耀漢從彜族的圖騰遺物中推斷出“十二生肖歷”的起源。《桂西彜族十二生肖歷》和毛把人和十二生肖列在壹列,這“是現實中人獸不分的原始思想的遺留”。彜族至今仍用十二生肖來標記日子,並以此作為集市的名稱(如虎街、兔街)。《史記·五帝本紀》中描述黃帝“為了在阪本之野與炎帝決戰,教熊勇虎”,是各部落的圖騰,絕非真有降龍誘虎之能。生肖起源於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成為令人信服的理論。
(三)外國理論
清代趙翼所著《玉琮考》中“醜子醜醜,北俗之初無所謂,分齡而以浸搜之法傳於中國,故不廢其耳”,印證了生肖的異域性。在《石幹誌》中,郭沫若認為十二生肖起源於巴比倫的十二生肖,西方國家在模仿了十二生肖之後,在漢代制定了十二生肖。古希臘、古埃及、巴比倫等古代國家也有類似的生肖,只是動物不同,所以中國的生肖可能不是第壹個。但秦簡的發掘推翻了這壹理論,世界各國都有類似的動物崇拜,加強了圖騰理論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