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壹六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和國家,在國內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徹底改革,如統壹度量衡、文字等。他修建長城抵禦匈奴,與長城配套的“設施”是“馳道”,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道”。
這條800裏的高速公路是什麽?
秦始皇稱帝後的第二年,下令修建以鹹陽為中心,通往全國各地的“赤道”。
212年前,始皇帝派蒙恬開直路,修建了從鹹陽經雲陽(今陜西淳化西北)到九原(今內蒙古包頭以西)的直路,挖山填谷,歷時壹千八百裏,數年未完工。且不說這個工程是2200年前的,現在也算是極其龐大了。
其中著名的有九條,最著名的是“秦致路”,直通西北的九原縣。無論在經濟上還是軍事上,“秦致之路”的作用都不可低估。
秦之道遺址南起陜西淳化縣,經陜西、甘肅、內蒙古,途經15縣,北至九原(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西郊),全長700多公裏,毗鄰長城。所以很多人推測,秦直道最大的作用就是在抵抗匈奴的時候,能夠快速派兵到達。
為什麽兩千多年前秦始皇修的八百多公裏的路現在都荒蕪了?
說到這裏,我們不得不稱贊古人的認真。
壹、高速公路地處半濕潤半幹旱地區,降水少,蒸發量大。
首先,這條路穿越陜西省、甘肅省、內蒙古省的部分地區。這些地區屬於半濕潤半幹旱地區,降水稀少,蒸發量大。這個地區的氣候條件不利於植物的生長。在施工過程中,土壤材料應壓實,以進壹步降低土壤中的含水量,表面的水分將被蒸發,因此這部分土壤不再適合植被的生長。
其次,當時公路建設的技術。
這條路有專家研究過,發現當時的人在修建這條路的時候,是把築路用的土用鹽炒壹下,然後再煮熟。鹽吸收了土壤中的水分,分解了土壤中的養分,殺死了微生物,然後把它煮熟。土壤中基本沒有有機質、無機物、微生物等為植被生長提供環境要求。
此外,在建築時,土塊會被搗成多層結構,土壤會被壹層層壓下去,減少了土壤之間的空隙。因為陜甘也是沙區,修路的時候也會用到黃沙,黃沙的水分流失很快,所以草很難在這樣的土壤上生根發芽,也正因為如此,秦之道才會千百年不毛。
第三:嚴格監管。
秦代名將蒙恬是秦之道的“監軍”。秦朝不僅有嚴格的國法,還有嚴格的軍紀。秦國30萬大軍足以傲視天下,何況壹條“國道”。因此,秦致路的工程質量必須嚴格控制,絕不會出現“豆腐渣”工程。
有了以上三個基本保證,秦致路建設嚴謹,質量超高,寸草不生完全正常,這也是“國道”使用1000多年的主要原因。可以說《秦之道》是壹部前無古人的作品。
總結:公元222年前,秦始皇以鹹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修建了馳道,相當於今天的高速公路。秦致路是最著名的馳道之壹,全長736公裏。幾千年後,秦致路仍在使用,古人的智慧和建築技術真令人欽佩。
其實說到這,我們不得不贊美古人的認真。
秦之道的作用相信從秦始皇到壹些帶兵打仗的高級將領和官員,都應該知道它的巨大作用。所以對其質量的要求肯定不會放松。現在的情況更能反映出當時修建秦直道所花費的人力物力,也更能體現出先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