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信件和演講中使用的地址之後,它表示提及以下內容。
(1)巨擎先生:
我上個月寄了壹封信,想聯系壹下...(《王國維致劉菊青》)
(2)學生:
今年7月,正好是我們中學畢業20周年。有人建議舉行壹次同學聚會。.....(任翔在老同學聚會上的講話)
二、在采訪、辯論、討論、法庭審判等記錄中的發言後註明發言人姓名,以引出發言內容。
(1)記者:您二位壹直關註中學語文教學。請談談壹個中學生如何學好語文?
秦牧:學好語文,壹定要多讀書,多思考,多思考。……
子峰:除了好好讀課本,課後壹定要讀書。.....(《秦牧吳子楓答記者問》)
(2)鄭方金陵:請不要誤會。我說的不適合旅遊,不是說不適合發展旅遊。
王磊:我看不出這兩個問題有什麽不同。(1986亞洲高校辯論賽總決賽)
第三,在提示性詞語之後,表示提及以下內容。
“問/答,說,想,是的,就是寫,想,證明,指示,指出,例如”等動詞可以加冒號,使其具有暗示性,引向賓語。例如:
(1)問:妳認為翻譯中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麽?
答:大家都知道翻譯是報道,不是創作,所以譯者:(1)應該知道原作者說了什麽;(2)能夠用另壹種語言準確表達原意。.....(王宗炎《辨意為翻譯之本》)
(2)莎士比亞說:“書籍是整個世界的養料。”(葉文玲《我的“長壽果”)
(3)他心裏想:這個女孩完全有資格成為壹名優秀的歌手,而我差點犯了壹個錯誤!(什麽是復試?)
(4)壹般來說,作品最常見的毛病就是人物太多,故事性不強。(老舍的人物、語言及其他)
(5)我深深明白,如果我沒有讀過幾百本真正的小說,我永遠也寫不出那八百字。(葉文玲《我的“長壽果”)
(6)可以看出,這個觀點說明人創造環境,同樣的環境創造人。(馬克思恩格斯《費爾巴哈》)
在示例中,冒號加在“問/答”、“說”、“想”、“是”、“理解”和“顯示”之後。如果不強調這些動詞的提示功能,大多可以用逗號代替冒號。例如:
(7)朋友有點不好意思的解釋說,我買這個大房子的時候,孩子還在上學,現在都結婚了。(蕭乾《棗核》)
(8)我想,這才是天空的真面目。(孫孫《雲賦》)
可惜沒去過離北京挺近的雄關。(峻青《雄關賦》)
(10)現在我明白為什麽鎮上的老人都來教室坐了。(都德的《最後壹課》)
大量事實表明,環境汙染已經成為社會公害。(余永泉《為人類創造良好環境——環境科學導論》)
冒號和“即”怎麽壹起用,需要特別說明。“即”相當於“就(是)”。冒號可以用在“那是”這個詞後面,引出下面,但不適用於“那是”這個詞。例如:
(12)成品書的質量標準分為兩個等級,即合格品和不合格品。(新聞出版總署圖書質量管理規定)
*(13)這種人類社會活動具有壹系列獨特的職業特征:普遍性與特殊性、理論思維與藝術行為。
*(14)出版物的質量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多壹少”,即平庸者多,創新者少;東拼西湊的人多,自成壹體的人少;粗制濫造的人多,精心制作的人少。
示例(12)在單詞“即”前使用壹個逗號,在其後使用壹個冒號,以顯示以下內容。如果不強調提示,可以省略“即”字後的冒號。示例(13)單詞“即”前的冒號可改為逗號。如果保留冒號,則應刪除“即”字,因為冒號的意思是提及下面,加上“即”表示提示會重復。例(14)“即”字後面要加壹個冒號,因為分號後面的並列分句沒有用冒號隔開,整個句子的結構關系是紊亂的。
*(15)研究課題涉及領域廣泛,如編輯活動的性質、特點、社會功能、編輯管理、編輯隊伍等。
*(16)古詩包括很多不同的體裁,如王維的《狩獵守望》,白居易的《錢塘春遊》,都有嚴格的格律,屬於律詩;杜甫的《李世豪》有壹個很寬的格律,叫做古風(古詩詞)。
“Ru”的用法與“即”的用法類似,例如(15)“Ru”字前的冒號應改為逗號,如果保留冒號,則應刪除“Ru”字。例(16)和(14)的問題壹樣,在“如”字後面要加壹個冒號。
第四,用在壹般話語之後,引出論點
(1)我們壹般教六門基礎科學:天文學、地學、生物學、數學、物理學、化學。(錢學森《現代自然科學中的基礎科學》)
(2)壹般來說,質量好的文化產品應符合以下標準:政治上思想上先進;知識性、學術性、藝術性高;更高的文字質量和印刷裝訂質量;與眾不同的特點和風格。(出版科學1999/1)
(3)事實和證據的來源有兩個:壹個是我親眼所見,壹個是我聽別人說的。(顧頡剛的疑惑與學問)
(4)考委對陳壹玲有兩種意見:壹種認為陳壹玲的聲音不穩定,難以創作;另壹個認為她可以再試壹次。(什麽是復試?)
(5)在演唱上,她[郭]找到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那就是:(1)氣息的運用。用氣息腹的方法,低音紮實,中音純凈,高音響亮優美。(二)吐字準確,穿透力強。沒有麥克風,她可以把每壹個字都送到劇場的最後壹排。(3)時尚...在挫折中呼吸,變化多端,技巧嫻熟。(新聞出版1999438+0.6438+09)
例(1)“六大基礎科學”是總陳述,分陳述是用逗號分隔的並列詞。例(2)“標準”是總語句,分語句是用分號隔開的並列短語,分號也可以改為逗號。例(3)“有兩個來源”是總語句,分語句是用逗號分隔的並列分句。例(4)“兩種意見”是壹般陳述,分陳述部分是並列分句,用分號隔開,因為分號已經包含逗號。例(5)“自己的獨特風格”是由復句組成的句群,句子按順序排列,使讀者知道要點的範圍。
五、在用於壹般話語之前,先總結以上內容。
(1)張華考入北京大學,就讀於化學系;李萍進入壹所中等技術學校,主修機械制造;我在壹家百貨商店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壹個光明的未來。(1996標點用法)
(2)他知道露水是怎麽灑在草葉上的,露水有多甜;他知道星星如何眨眼,月亮如何微笑。他知道夜晚的田野是多麽寧靜,花草樹木是如何酣睡;他知道蟲子怎麽看我,我怎麽找妳,蝴蝶怎麽談戀愛:總之晚上的事他都知道的清清楚楚。(葉聖陶的稻草人)
(3)就像壹個人從遠方來。壹開始我們只看到他穿的是長外套還是短外套,然後看清楚他是胖是瘦,然後看清楚他是方臉還是圓臉。終於,我們看清了他的眉眼,甚至他的音容笑貌:此時,我們看清了他的壹切。(茅盾談水滸人物與結構)
例(1)“我們都是”,(2)“無論如何”,(3)“都”表示冒號後的詞是壹般的,冒號前的詞——以上——是概括的。
六、用在需要解釋的詞後,表示下面是解釋。
(1)首屆廣西(桂林)書展將隆重舉行。
主辦單位:廣西新聞出版局
桂林市人民政府
書展時間:1998 10 10月1至5。
書展地點:桂林體育館(出版社Press 1998.09.29)
(2)生活教會了我關於橋的知識:過河的建築離不開水。(劉·《京華立交橋》)
(3)今日誠者:郵寄兩包書及壹堆散稿,存之為禱。(王力對楊樹達)
示例(1)冒號表示後面的文本解釋了前壹項,這裏也可以用空格代替冒號。例(2)冒號後的文字解釋了前面的賓語“橋”。例(3)冒號後的從句解釋的是前面的從句,而不是前面的句子成分。
七、把作者和作品名稱分開。
許慎:《說文解字……》(出版物中使用數字的規定)
八、把題目中的主題詞和解釋分開。
(1)中國農業發展方向:發展生態農業(新華文摘1996/3)
(2)信息消費:現代社會的新趨勢(光明日報1998.5.6438+08)
(3)範長江:報道紅軍長征的第壹人(新華文摘1997/2)。
(4)瑞典:高稅收維持高福利(環球時報1998.4.26)
(5)《周恩來早年:充滿魅力的傑作》(新華文摘1996/8)。
(選自林穗芳《標點符號的研究與應用》,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