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唐宋時期“說”的表演藝術是如何由盛而衰的?

唐宋時期“說”的表演藝術是如何由盛而衰的?

唐宋以來,民間廣泛流行壹種叫“會說話”的表演藝術,會說話就是講故事。“講”的藝術起源於古代的說唱藝術,中國古代就有講故事和書的傳統。

東漢時期的“說書俑”,歪著頭,吐著舌頭,聳著肩,駝著臀,形象地表現了說書人在講到緊要關頭時手舞足蹈的樣子。三國時期,曹植背誦外國優秀小說。這種小說是表演和說唱的結合,是說話藝術進壹步發展的體現。

到了隋代,侯白的《齊陸埮》已經用“說話”特指講故事。到了唐代,“會說話”已經成為壹種特殊的表演藝術,風靡壹時,從宮廷到民間。郭範《高力士傳》記載,商元元年七月,太上皇將幕僚西移安置。天天皇帝和高看庭院掃地,莖公;講課、討論、發言,並不接近法律,但最終是為了取悅神聖的感情。

這說明在唐肅宗統治時期,“說話”已經從民間進入宮廷。詩人元稹在《翰林賞白書生百韻》中寫過壹首詩,其中的“聽話”是指壹個書生講唱的故事。元稹本人也作了筆記說:我在新昌府聽過“壹枝花”這幾個字,在殷至今還沒說完。

《壹朵花》是當時民間傳說中李娃的故事。除了《壹朵花》之外,還有廬山元公話、韓擒虎故事書、葉靜能故事集等唐音表演,唐代的說話技巧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

唐代還有壹種當時佛教高僧向民間宣傳佛教的流行“俗話”。這種“通俗話”剛開始只是簡單的經文和佛家故事的發言,後來逐漸演變,壹些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也被傳唱,如漢將墓之變、秋胡之變、伍子胥之變、昭君之變等。

“口語”和“說話”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唐代,“說”在發展中不僅吸收了“白話”的壹些形式和技巧,而且在題材和內容上也深受影響。

進入宋代,隨著宋代工商業的發展和城市經濟的繁榮,“說話”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當時,城裏有許多專門表演各種民間技藝的瓦舍勾欄。

北宋時,北京的瓦房已經相當大了。到南宋時期,規模進壹步擴大,發展為中小城鎮,形成了遍布全國的文化娛樂市場。

各種民間技藝在瓦舍勾欄上演,除了“會說話”,還有雜劇、木偶戲、朱功調等。《東京夢華錄》記載,當時的瓦舍勾欄非常嘈雜,遊人如雲。“別看棚子裏人多,每天都是這樣。”

在當時,“說話”是壹項重要的技能,深受人們的喜愛。會說話的藝人數量也不少。據《武林舊事》記載,僅南宋臨安市就有約100名會說話的藝人。

同時,說話藝人之間的分工也越來越細。由於內容和形式的不同以及各自的特長,“說”分為小說、談鐵騎、談經典、講歷史四類。

四大家族中,小說和評書的影響力最大,尤其是小說家。因為小說基本上是以城市普通人的生活為背景,最直接最及時地反映了現實,故事內容為大眾觀眾所熟悉,能真實地反映市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所以在當時最受歡迎。

在藝術技巧上,小說家也比其他作家有優勢。資本吉生曾指出,講史書的人“最怕小說家,蓋小說的人瞬間就能講出壹代又壹代的故事。”

“瞬間破”就是當場破結局,壹下子把故事講出來。

《夢梁璐》指出小說具有“揉捏”的特點。所謂“揉”,是指小說能將當時的社會新聞與演講內容融為壹體;第二種是指虛構。

隨著說話技能的發展,說話藝人逐漸有了自己的專業行會組織。比如杭州的小說家成立自己的行會組織,叫做“口才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