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是56朵奇葩之壹,服飾特別有特色。下面,我簡單介紹壹下。
滿族婦女不纏足。所有鞋子都繡有美麗的花卉裝飾,鞋底中央墊有高度為10 cm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這種鞋走路可以昂首挺胸,腰肢搖曳。
旗袍是滿族女性的傳統服飾。他們喜歡穿齊腳的旗袍或馬甲。旗袍的特點是立領,右腰寬,開衩寬。古代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滾邊或包邊等。1920年代後改良,腰部寬松,袖口寬大,長度適中,方便行走。它已經成為中國女性的流行服飾。30年代初受西方短裙影響,長度縮短,幾乎到膝蓋,30年代中期袖口縮短加長,兩邊高。40年代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面是流線型。之後將衣片分開,包括肩縫和有袖旗袍裙。旗袍,帶有東方色彩,能充分展現優雅和高貴,被認為是表現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裝。贊美世界。
滿族是中國56個民族中的壹朵奇葩。它有著不同於其他民族的習俗和特點,需要我們慢慢去了解。
第二章:民俗與民間傳說(廣西的春節)按照廣西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從農歷十二月二十三開始。這壹天是傳統的小年,也是竈神升天的日子。人們殺雞殺鵝祭拜竈神,希望新的壹年有飯吃,有衣穿。
在臘月二十五左右,人們必須選擇壹天把家裏打掃得壹塵不染。此外,人們還要買菜,割肉,準備年貨。
除夕是春節的第壹個高潮,壹天到晚鞭炮齊鳴,大家都在搶著做年菜。到處都是酒肉的味道,街上飄著煙火和酒肉的味道。人們在門口貼上新對聯,房間裏貼滿了各種年畫。晚上人們會吃團圓飯,在外工作的人必須回來。再說了,大人要看春晚,小孩子放煙花,真的是壹段快樂的時光。
正月初壹,是春節的高潮。街上的店鋪都沒有關門,街道兩旁擺攤的商販很多。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三五成群,在街上逛街、下棋、聊天。孩子和大人手拉手,買玩具。
正月初二,人們開始互相拜年,互相祝賀。這壹天,不能說不吉利的話。
元宵節上市了,春節的最後壹個高潮也到了。這壹天,街上似乎在舉行婚禮,張燈結彩。有條件的家庭會在門口掛兩個紅燈籠。還有猜謎踩歌的活動。街上可能會有舞龍,剩下的煙花大家都要放。在這壹天,人們想吃元宵。
過了元宵節,春節就快過完了。天氣轉好,農民開始春耕,學生準備上學,人們回到忙碌的生活中。
第三章:民族風俗“百裏不同風,千裏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今天,我要給大家講壹講土家族的節日習俗。
土家族是少數民族之壹,主要分布在貴州。然而,我很榮幸成為這個家庭的壹員。
土家族和漢族壹起過春節,但是春節的習俗卻大不相同。比如:1。過年要打糍粑,做得好的話可以成為過年的日常,但是漢人都是大魚大肉(這就是貧富差距!);除夕夜,發生了壹場火災。每年,每個家庭都會在吃完團圓飯後生起壹場大火。但火的主要目的是“祭祖”,希望祖先在冥界新年快樂,而漢人則單純地安度晚年;3.元旦早上不要倒洗衣水。因為洗水挺值錢的,倒掉的話,今年子子孫孫大禍臨頭,而漢族在大年初壹會徹底打掃幹凈;過年前,欠的債必須還清。俗話說“過年有新氣象”(這個和漢族差不多)。
土家族過年習俗還是很多的,我就先在這裏賣了。想知道就來貴州,來這個多民族的地方!
第四章:各具特色的民俗“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壹家人。”中國有超過56種獨特的國花。他們有不同的衣服,不同的住所,不同的食物,處處顯示著中華文明高貴深厚的文化底蘊。
土家族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龍山、永順、保靖、古文縣,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來鳳、鶴峰、宜恩、利川、恩施縣(市),重慶市的酉陽、秀山、黔江縣,貴州省的印江、沿河縣。土家族主要從事農業。編織和刺繡是土家族婦女的傳統工藝。土家族傳統工藝包括雕刻、繪畫、剪紙、蠟染等。土家織錦,又稱“西蘭卡普”,是中國民間織錦。土家族人在婚喪嫁娶、蓋房子等紅白喜事時,總要辦酒席。壹般習慣每桌七碗、九碗或十壹碗,沒有八碗、十碗,因為八碗叫吃花席,十碗“十”與“石”同音,被視為對客人的不敬,所以避“八”、“十”。土家族人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是春節。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殺年珠,做綠豆粉,煮米酒或者吸酒。豬肉和蔬菜是土家族人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菜肴。每年農歷二月初二被稱為社交日,這壹天妳會吃社交食品。端午節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最受歡迎的食物之壹。壹個巨大的蒸籠裏裝著糯米,蒸好的糯米倒入炒鍋裏,用竹子粘起來。幾個土家族姑娘圍成壹個球,把糯米揉成餅,用芝麻包起來即食。
中國美麗的傳統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俗繪畫反映了中國文化的豐富性。
第五章:家鄉的風土人情說起家鄉的風土人情,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就拿春節來說吧!
春節是每年的第壹天,家鄉人叫它元旦。大年初壹,有“放鞭炮”的說法。也就是新年到來,家家戶戶開門的第壹件事就是放鞭炮辭舊迎新,伴著爆竹聲。放鞭炮能營造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娛樂活動,能讓人感到幸福吉祥。
春節期間的另壹個習俗是吃餃子。為了驅邪求吉,餃子要多煮,要多吃。飯後饅頭要放在鍋裏,意在年年有余。餃子壹旦煮開,就不應該說“破”,而應該說“賺”。吃飯時,除了每人壹碗外,還要盛上壹兩碗,以求人口興旺。吃餃子充滿了節日的氣氛。春節期間,餃子裏裝滿了錢、棗和栗子。吃紅棗意味著在新的壹年裏早起努力致富;吃栗子,意味著在新的壹年裏可以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汗水;吃花生,可以長壽;吃錢,就能發財。不管誰吃到其中壹個,大家都真心祝賀。如果孩子拿到錢,父母很高興。他們認為這個孩子很有前途。除了鼓勵,他們也應該得到金錢獎勵,以示祝賀。
春節期間,還有互相拜年的習俗。在過去,人們必須磕頭,但現在他們只是說妳好。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要給他們壓歲錢。還有發短信打電話拜年的。美好的祝願:吉祥、平安、富貴、健康這些讓人幸福的詞語!。……
我覺得家鄉的這些習俗包含了壹個永恒的意義:希望辛苦了壹年的人們能好好休息幾天,調整壹下心情,準備明年開始奮鬥。人們都想過上幸福安全的生活!
第六章:藏族“雪頓節”作文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節日習俗,慢慢綻放,散發著淡淡的清香,吸引著我們。當然,藏族的這朵“花”已經在壹個集市繁華的地方綻放了,其中壹片花瓣就是藏族雪節。
雪頓節是西藏的傳統節日,在藏歷每年的六月底到七月初。在藏語中,“雪”是酸的意思,“飯”是吃的意思,“宴”。雪頓節在藏語中解釋為吃酸,所以又叫“酸奶節”。雖然我們都吃過酸奶,但是藏族人民把它加到了民俗裏。
“雪節”是藏族人民最快樂的日子。這壹天,人們吃著酸奶,壹起比賽。看,擺著酸奶的桌子絡繹不絕,人們爭先恐後地往桌子上來。每個人都有三十個裝滿酸奶的碗,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吃完這麽多酸奶。有老人,有中年人,有年輕人和小孩,各種各樣的人。人們來比賽不是為了吃飯,而是為了讓現場更熱鬧,讓別人更開心。
終於,激動人心的比賽開始了。人們拿起碗,打開喉嚨,喝得“咕嚕咕嚕”。剛開始大家不分上下,時間長了,很多人因為不能喝酒退出了比賽,為別人加油。其中,壹名身強力壯的中年男子取得了勝利,人們開心地壹起祝福他。
比賽結束後,江尕爾、沙姆巴、覺木隆這四個新組的藍面具全天輪流在羅布林卡的舞臺上表演全劇,也是傳統劇目,包括《炯布屯的月亮》、《諾桑王子》、《文成公主》、《白馬文巴》。人們邊吃酸奶邊看戲,真的是壹種享受。
藏族有自己獨特的節日習俗,壹直在慢慢綻放,散發著淡淡的香味,壹直吸引著我們。
說起賽龍舟,我想大家都聽說過,也見證過。聽鑼鼓聲,鞭炮聲,龍舟競渡就要開始了。
觀眾圍的河兩岸人山人海,妳爭我奪誰勝誰負。龍船爭相劃出,三龍實力不分上下。隊員們整齊地劃著槳“121,121”。站在船頭的是壹個身材魁梧的人,手裏拿著鼓錘用力敲打,擊鼓鼓舞士氣。
岸上的觀察者目不轉睛地看著,壹邊焦急地喊著加油,河面上的選手歡快地劃著。他們聽著觀眾對呼喊的強烈抵觸,頓時信心滿滿,劃得更起勁了。鑼鼓聲越來越大,劃槳的速度越來越快。河水被激起,濺起白色的浪花。河水猛烈地拍打著河岸,參賽者們越來越勇敢。就在千絲萬縷的時候,藍隊奮力壹劃,壹舉奪冠。其他兩隊雖然輸了,但是他們並沒有氣餒,而是抱著樂觀的心態為藍隊慶祝。這時鞭炮齊鳴,人們沸騰著給冠軍頒獎。是歡呼和吶喊的時候了。鞭炮是這次龍舟比賽中最有活力的交響樂。
河水平靜下來,鑼、鼓、鞭炮消失了。剛才熱鬧的氣氛漸漸淡去,盛大的龍舟賽拉下了帷幕。
我的家鄉安溪是壹個有著1000多年歷史的茶鄉。茶已經滲透到安溪茶鄉人民的生產生活中,以及衣食住行、婚喪喜慶的習俗和日常交往中。用茶迎客送別是安溪的傳統習俗。閩南諺語“安溪人真好客,上手就泡茶”,指的是安溪人以茶待客的習俗。
在安溪,只要家裏有客人,主人就會拿出上好的茶葉,燒壹壺水,用白瓷泡上壹杯杯鐵觀音,細細品飲。“談世間事,先嘗觀音茶”,淡淡的茶香已經悄然拉近了賓朋之間的距離。幾杯觀音茶下肚,妳會覺得口齒留香,心曠神怡之時,朋友之間的情誼也會變得更加牢固。
在安溪,除了在家以茶待客,很多工廠、機關、商店、酒店等。也有茶具和茶葉招待來訪的客人。而且每當有新的壹批客人到來,我們都要馬上燒開水,換上茶葉,以表達我們安溪人的熱情好客。
安溪人不能不喝茶待客。好像普通人請茶喝茶,也有很多講究。請茶的時候,如果是親密的茶友,只需要用手示意,說壹聲“請”,妳們每個人都會接杯;如果是普通朋友,禮貌壹點,然後拿起茶盤讓客人選杯;現在的安溪人大多選擇拿起茶夾的茶杯,從老的到少的,從尊敬到親密,壹個個敬上。至於喝茶,安溪人講究茶韻。壹杯茶雖然難得,但也不能壹口吞下。妳必須先淺嘗壹口,讓它在嘴裏停留片刻,然後慢慢咽下去。咽下後,不要急著喝第二口,要註意品嘗。如果真的是好茶,會有壹種“甜味”從喉嚨裏升起,回味無窮。
在安溪,很多人下班後都會喝上幾杯,壹起鬥茶,其樂融融。這股鬥茶風已經流行到福建其他地區,甚至廣東、上海等地,不斷將安溪的茶俗傳播到各地,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在我們的家鄉品嘗鐵觀音,壹起感受安溪獨特的茶文化。
各位朋友,如果妳來安溪,妳壹定不會忘記被稱為“寒夜以茶代酒”的觀音茶,妳壹定不會忘記熱情好客的安溪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