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1881 . 9 . 25 ~ 1936.10.19)原名周章壽,後改名周樹人。中國是現代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人們稱之為“思考文教”。光緒八月初三(1881九月二十五日)生於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今紹興市)東長坊口,祖籍河南汝南縣。小時候享受少爺的生活,家裏漸漸沒落,壹貧如洗。青年時代受到達爾文進化論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898魯迅把他的名字從周章壽改成了周樹人。1902年赴日本公費留學。他原本在仙臺醫學院學醫,後來因為戰爭上升為作家,從事文藝工作,希望改變民族精神(見《吶喊》序言)。1905-1907參加革命派活動,發表《摩羅詩論》、《文化偏見論》等論文。在此期間,我奉母親和妻子朱安之命回國結婚。1909年與哥哥周作人合譯《外國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和紹興任教。1918以魯迅為筆名發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1927與許廣平女士結婚,生下壹男,名為周海嬰。1936 10 6月19在上海病逝。其作品被收入《魯迅全集》、《他的作品》、《魯迅書信集》,各種由魯迅編輯修訂的古籍被重印。後來在1981出版了《魯迅全集》(* * *十六卷)。2005年,《魯迅全集》(十八卷)出版。他的作品主要是小說和散文,其中《祝福》、《阿q正傳》、《狂人日記》最為著名。魯迅的幾十篇小說、散文、詩歌、雜文被選入中小學語文教材,《祝福》、《阿q正傳》、《藥》等小說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建立了魯迅博物館和紀念館。同時,他的作品被翻譯成英語、日語、俄語、西班牙語、法語、德語、阿拉伯語等50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地擁有廣泛的受眾。
我的叔叔魯迅先生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被魯迅先生那種痛恨舊社會,熱愛勞動人民,為自己著想,為他人著想的偉大精神深深打動了。
魯迅先生是壹位偉大的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原名周樹人,字育才,浙江紹興人。“魯迅”是他的筆名。
妳知道魯迅先生還有什麽筆名嗎?他的筆名有什麽意義?為什麽最常用的筆名是“魯迅”?
魯迅先生壹生用過幾十個筆名,每個筆名都有深意。1930期間,他用的筆名最多,如“歲羅文人”、“羅文”、“樂人”、“羅”等。這些筆名都表達了魯迅先生對國民黨反動政府的嘲諷和蔑視。這是為什麽呢?原來,1930年2月,魯迅先生和當時的進步人士發起成立了“中國自由運動大聯盟”,國民黨反動派隨即對其進行了迫害。國民黨浙江省黨部誣蔑魯迅是“墮落文人”,並秘密發出逮捕通知。魯迅先生毫不氣餒,繼續寫文章抨擊國民黨統治的黑暗。他的文章像匕首和長矛壹樣,擊中了國民黨反動派的要害,暴露了他們的反動面目。為了以牙還牙地打擊敵人的誹謗,他把“墮落文人”四個字改成了上面的筆名。這說明魯迅先生不怕“碰壁”。
20世紀30年代,為適應戰鬥需要,魯迅先生經常更換筆名,如“鄧黨時”、“鄧江”等。浙江人把“鄧”讀作“敦”。“逃”就是逃跑的意思,比喻避開當時反動政府的耳目去打仗。魯迅先生的筆名是焦姣,用的是1936。曉的意思是黎明,角的意思是號角,的意思是他願意沖破黎明前的黑暗,為新中國的誕生而奮鬥。
那麽,魯迅先生是從什麽時候開始使用“魯迅”這個筆名的呢?正是在1918年5月,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壹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誕生了。這是魯迅先生第壹次以“魯迅”為筆名發表文章。《狂人日記》以日記的形式描述了壹個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狀態。通過這個“瘋子”之口,描繪了壹個恐怖的吃人世界,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在“仁義道德”面紗下的吃人本質。號召人們起來推翻吃人的舊制度,體現了反封建的革命精神。《狂人日記》有力地沖擊了吃人的封建制度和舊禮教,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
後來魯迅先生向朋友們解釋了用這個名字的原因。壹是因為母親姓陸,二是因為是同姓國家,三是又笨又急的意思。他認為自己笨手笨腳,無論學習還是做事,效率都不如天賦更好的人。只有更加勤奮,才能在壹定時間內收到和別人壹樣的效果。“魯迅”這個筆名,既充分表達了魯迅先生對母親和祖國的愛,也表明了魯迅先生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時刻不忘奮發向上。後來魯迅先生在《自嘲》中形容自己是“心甘情願的牛”,就是這種精神的寫照。
魯迅的長相:這張臉有點失望,有點冷漠,有點淡然,有點悲憫。看上去壹臉清苦、正直和平靜。但是,他的骨子裏有浪漫和俏皮。他拍照的時候基本不做任何表情,就看著鏡頭,意思是“什麽,我這樣!”他長得很像自己,很五四,很中國,很現代,所以魯迅先生的長相真的很配他,他的文學,他的脾氣,他的命運,他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