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中國少數民族的服飾如此鮮艷華麗?鮮艷華麗的民族服飾經常出現在晚會、旅遊景點、新聞聯播的舞臺上。為什麽這些少數民族穿得這麽鮮艷?事實上,現在的少數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並不穿華麗的民族服裝。與漢族相似,他們也更喜歡適合當代生活節奏的現代時尚,尤其是在壹些大城市。比如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壯族占常住人口的壹半,其街道與漢族聚居的街道沒有明顯區別。即使在少數傳統民族服飾比較完整的地區,當地居民穿的民族服飾也根本不會是五顏六色的。如果妳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華麗的民族服裝,那多半是旅遊從業者穿著他們的工作服。當然也有可能是漢族遊客在拍照。是現代化的沖擊讓少數民族放棄了華麗的傳統服飾嗎?相反,就在幾十年前,大多數少數民族的日常服裝比今天簡單得多。素色的棉麻毛皮往往是民族服飾的主要原料,甚至會用到樹皮和草繩。像現在這樣,占據高反差色板,從頭到腳都是反光面料的民族服飾,並不多見。如果生活在熱帶南方,很難說有些族群的男人甚至能不能稱之為“衣服”。20世紀50年代,我們可以在壹些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調查資料中看到壹些記載:...無論男女都是整天赤腳,從不穿鞋襪...通常情況下,他們的上半身是赤裸的,下半身覆蓋著遮羞布...他們穿著毯子,他們的下體沒有被褲子覆蓋...少數民族普遍穿衣服只是近幾十年的事...那麽,這些簡單粗糙的少數民族服飾是怎麽變成今天的呢?1,添加元素便於識別。其實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民族服飾,都是* * *在50年代中期開始系統地進行民族調查和民族識別之後逐漸形成的。早些年,公眾對中國不同民族具體形象的認知,大多停留在“五個民族* * *和”的框架內。除了對藏族、蒙古族、滿族等幾大民族的形象、服飾有所了解外,對南方各民族的認知基本上是“百苗”的總體印象。20世紀50年代,民族地區社會生活狀況調查開展後,許多偏遠地區原住民的日常服飾首次被學者系統記錄下來。這些資料中記載的民族服飾也是簡單粗糙的,民族差異也不是那麽突出。然而,隨著民族認同的不斷推進,界定不同民族獨特的文化特征成為壹種重要需求。如果妳屬於少數民族,就要有它的文化特色,最好直接穿。因此,每個民族都自發或被動地在其傳統服飾中體現特定的民族視覺符號。生活在甘肅和四川交界地區的白馬人被確定為藏族後,越來越多典型的藏族服飾元素開始出現在他們的傳統服飾中。民國時期,北京的回族,與漢族沒有什麽區別,出於民族認同的心理,在八九十年代後開始穿民族服飾。不過在穿著方式上做了壹些創新。壹些覺得戴頭巾太麻煩的回族女性靈活地選擇戴原本屬於男性的小白帽。2.還有壹些民族服飾,考慮到他們過著幸福的社會主義生活,為原有的傳統風格增添色彩。每確定壹個少數民族,他們身著民族服飾的形象就被參與民族地區研究的藝術家們精心描繪出來,進入大眾傳播領域。特別是1979以後,隨著55個少數民族中最後壹個民族“基諾族”的認定,民族識別工作基本完成,壹套完整的少數民族服飾標準圖像通過報紙、海報、教科書、郵票等媒介形式逐漸深入人心。而當時確立的民族服飾,雖然比早年少數民族的日常服飾“增強”了不少,但仍遠未達到今天民族服飾的華麗程度。3、舞臺上,五彩繽紛。少數民族服飾最後的華麗轉身,還要等到改革開放,中國人民富裕起來。與今天相比,40年前完成國家鑒定後的民族服飾,最大的不同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仍然需要穿著。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情況開始發生變化。隨著少數民族地區與外界的交流日益增多,大多數少數民族不再花費大量精力制作日常穿著的傳統民族服裝,而是選擇購買方便、簡潔、實用的現代服裝。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工作中,他們也穿買來的衣服。今天,除了壹些生態環境極其特殊、文化延續性極強的民族地區,大部分地區的少數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完全換上了現代服裝,傳統民族服裝已經完全失去了最基本的實用功能。民族服裝的意義已經萎縮到文化演出等對外展覽的場合,這樣的定位對服裝的民族認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於舞臺上的演員來說,很少有人喜歡過於簡單的服裝。為了表演效果,新時代的民族服飾越來越豐富多彩。4.由於機械化大規模生產的壹般民族服裝裝飾材料,華麗的民族服裝比過去簡單的民族服裝更容易制作和獲得。所以,在功能要求和制作方便的雙重作用下,國服終於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多姿多彩的樣子。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這些華麗的民族服飾只會出現在各種電視節目中。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