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明清墓誌銘研究

明清墓誌銘研究

石景山地區出土清代李茂墓誌,引起社會廣泛關註,多家新聞媒體報道。如4月20日《京華日報》第五版刊登的《石景山遺址出土清代墓誌銘》壹文,稱在魯谷地區築路中發現墓誌銘,分為封皮和正文兩部分,墓誌銘的特點是紀曉嵐和柳永書寫。

“五壹”期間,筆者和李新樂先生去了模範口田義墓,看到了墓誌銘。墓誌銘蓋和墓誌銘石均采用上等漢白玉,方形,長73厘米,短73厘米,厚16厘米,打磨得非常精細。碑文共刻有5列19字,分別為“清帝誥授光祿博士《都察院左都興普合葬墓誌》”,朱繪,書寫,書法極佳;編年史近65,438+0,000字,用小楷書寫,朱作畫,末刻“彭德鳳刻桐城”,記述墓主人李壽生平。

李壽是誰?根據紀曉嵐撰寫的墓誌銘,李壽生於康熙貴嗣年,即1713年,卒於1792年,享年79歲。他的“佩廷、興普、朱熹”在當時受到學者的推崇。他的祖先從山東遷到今天的北京地區。後來因為他的名氣,祖上“皆重公而賜之”,實在是祖上的榮耀。

李壽從小就很有才華,事業也是壹帆風順。22歲從科舉做起,從地方小官到巡撫,兩度出任奉天府丞(相當於今天的沈陽市長),到乾隆五十二年實現“輔佐左都”目標的高官。在清朝,漢人能做到這樣的地位,是壹個難得的奇跡。

李壽的成就主要體現在教育方面。他學識淵博,喜歡讀書,“寫詩千余首”,“文章皆有法度”。做過秀才,做過翰林,編過史書,當過內閣學士。我也做過考官、提督、秀才、教育系統。“每個被招募的人都有天賦。”我是全世界的大學者。所以,人們只尊稱他為“興普先生”,紀曉嵐和柳永為他題寫了墓誌銘!為什麽今天葬在石景山黃莊?有兩個原因可以推測。首先,那裏的風景很美。黃莊在現在的魯谷居住區的東邊,這裏是明朝最初修建大慈寺的地方。其現存碑文說“有田可耕,有園可植,有果樹圍墻,有流水圍棚,有西山,其實在幾例之中。”第二,據說五代時期偉大的教育家竇於君在這裏開辦了壹所著名的學校“物華苑”。竇於君就是教五子,在《三字經》中壹舉成名的“竇燕山”。從李壽的教育成就來看,可能是清代士人心目中的又壹個“竇燕山”!

李壽的人品也不錯。通過他的努力,他的哥哥和弟弟們已經成名。他幫助被收留的徐的寡居妹妹,把她的孩子徐培養成壹個“入行”的人才。他平時不願意露臉,關鍵時刻卻敢做。比如“官封天府成毀碑,官辦湖南巡撫奏茶陵水患賑濟,奏各路驛馬,奏西教巡察,無不允。”在官方建議期間,吏部徐夔收受賄賂,奏請浙江巡撫隱瞞災情,並邀請賈加。“那些事情沒有壹點膽量是做不出來的。李壽有兩個兒子和七個女兒。他去世時,有七個孫子和兩個曾孫。他是真正的四世同堂。

李壽墓誌銘的作者紀昀,本名小蘭,比墓主人李壽小11歲。他是電視劇中由演員張國立飾演的歷史人物,與漢奸小沈陽演對手戲。《清史稿》說他“學識淵博,著有《四庫全書提要》,進退百次,各有要領,總有條理,成了大局觀”。有意思的是,他還和李壽壹樣當過“左都禦史”。他為李艾寫墓誌銘,可能是本分,也可能是出於對李艾的尊重。

李艾墓誌銘的作者柳永叫石安,比李艾小7歲,是民間傳說中的“柳羅國子”。他的書法尤其受到清代學者的喜愛。他為李壽寫墓誌銘,無疑擡高了墓主的身價。

李壽墓是清代著名的陵墓。李鴻章《紀府誌》(卷165)雲:“州朝李壽墓在黃莊。”並相對完整地記錄了其墓誌,僅比出土墓誌少三行,估計采用了紀曉嵐文集的內容。但新出土的墓誌比《吉福通誌》信息量更大,為考證清史展示了更直觀的信息,非常珍貴。

不清楚李壽墓毀於何時,但其墓誌銘匯集了著名作家、著名文學家、著名刻家。說它是清朝的“三絕碑”壹點也不為過,其文物品位之高,也是北京考古發現的壹大驚喜!

最近,在戴林鎮發現了五塊明代墓誌銘。據相關人士介紹,我市土地平整中雖然發現了壹些墓誌銘,但在同壹個地方發現五塊墓誌銘的情況並不多見。

這五塊墓誌銘是戴林鎮* * *的壹個農民和壹個村子在土地整理時發現的。這些石頭是正方形的。由於風化,刻在墓上的字跡模糊不清,但刻在墓誌銘上的小字依然清晰。據市博物館相關負責人分析,這5塊墓誌大致出自明代中期。

從依稀可辨的字體可以看出,中間的大塊是吏部侍郎申生的墓誌銘。據史料記載,沈氏家族是古代著名的官宦世家,的兩個兒子分別在1443前後考中科舉,是平湖郡建立以來的第壹批科舉。大兒子去了廣州知府,二兒子去了山東路監督欽差大臣。市博物館負責人表示,5塊墓誌的發現,對研究壹些地方歷史有壹定的參考價值。

墓誌銘

墓誌銘是中國古代的壹種悼念文體。

死者下葬時,被刻在石頭上,埋在墳前。壹般由編年和碑刻兩部分組成。記載多為散文,記述死者姓名、籍貫、生平事跡;明以韻文總結全篇,贊揚逝者的功績,表示哀悼和安慰。但也有只有野心或者只有碑文的人。

墓誌銘的寫作要求是敘述性總結,語言溫和,文字簡潔。墓誌銘壹般是明主死後別人寫的,偶爾也有明主生前自己寫的。

墓誌銘是根據死者的生平故事寫在墳墓裏或墳墓上的簡短介紹。特別是對於偉大的或者值得紀念的人,他們的墳墓裏往往會有墓誌銘。這種習俗在中國和西方都存在,但寫墓誌銘在現代中國已經不流行了。

壹般來說,墓誌銘都是用韻文寫的,中西方都是如此,但也有例外,比如韓愈的《劉子厚墓誌銘》,這是壹篇空白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