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說憂患使人勤奮,所以要活下去;快樂使人懶惰,導致死亡。它經常被用來激勵人們努力工作。

這個經典出自孟子的俠:“進則無法家,出則對外患無敵,國則亡矣。然後我知道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孟子在各國遊說時,經常教育壹些國家的君主要奮發圖強,勉勵自己,在憂愁和苦難中磨煉意誌。在他看來,那些能夠肩負重任的人都經歷了艱苦的考驗和磨難:傳說中的虞舜曾經是壹名農民,商朝的傅說是壹名瓦匠。春秋時期,管仲、孫帥和百裏茜等人被囚禁,隱居在海邊,靠放牛為生。經過這些磨煉,他們都走上了重要的崗位,成為了非常成功的人。

孟子指出,如果壹個國家總是處於幸福之中,就不會有嚴格的執法者和敢於諫的大臣,就不會有敵人進攻的後顧之憂,所以國家往往會滅亡。從這個意義上說,悲傷和痛苦可以使人活著,安逸和享受可以使人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