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可以陶冶心靈的古書

可以陶冶心靈的古書

讀書人總是在思考如何讀書,如何把書讀進自己的靈魂。

修身養性是壹生的任務。人無完人,但有追求完美的心。

《圍爐夜話》裏有壹句話:修心為準備,讀書為深度。

簡單的幾句話,道理沒那麽深不可測。但卻讓人清醒過來,恍然大悟,這才是我所追求的。

我整天都在想,不如壹會兒就學會。這簡單的壹句話,省去了無數個夜晚的思考。

晚上壹個人,我喜歡思考怎麽做人,怎麽讀書。我覺得這是最好的答案。無論做什麽,都要有目標。目標是培養壹個人準備的頭腦和深度的學習。

當壹個人有了目標,那麽他腳下的每壹步都是通往目標的路。

而不是浪跡天涯,無處可去。

對於做人和學習,書裏提到兩個要求。壹個是要有準備,也就是追求完美;而是求深度,也就是深入研究。本文用知足來展開。

首先,準備。

備考之心可以用來修身養性,而不是用來聯系事物。

修身是指修身,受物是指待人。也就是說,我們要在自己身上力求完美,但也要寬容他人。這樣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用對別人的尊重換取對自己的尊重。

嚴於律己的人是壹種精益求精的精神。沒有人是完美的,但我們必須努力讓自己變得完美。

孔子就是這樣的人。他被稱為聖人,因為他嚴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美德。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與學生相互學習,在教弟子的時候不斷追求知識。三人行必有我師,就是最好的證明。

人們應該寬容他人。畢竟人無完人,每個人經歷不同,價值觀也不可能完全壹樣。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就會變得心胸狹窄。

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充分證明了這壹點。廉頗對藺相如的不敬,以及日後的負荊請罪,與他們成了好朋友,成為了壹段佳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只有互相包容,才能更好的相處。

第二,求深度。

知足可以用在情境中,不能用在讀書中。

做人,知足常樂。只有知足才能提高壹個人的幸福感。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如果壹個人堅持自己的欲望,就會帶來災難。

小沈陽對金錢和權力的渴望。雖然他衣食無憂,地位顯赫,但最後也沒有好下場。留下惡名,流芳百世。他明明知道自己被欲望蒙蔽了雙眼,卻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直到死去。

閱讀時,要深入細致地挖掘。壹知半解並不能提升自己,但有時會帶來負面影響。斷章取義,很容易把人引入歧途。

古人雲:書讀百遍,見其意。所以我們在讀經典書籍的時候,壹定要多讀,反復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理解書籍的深刻含義和古人的智慧。

現代白話書變得通俗易懂。有些書壹次就能明白意思。比如壹些實用性的書,這類書深度閱讀的意義就變了。去實踐才是真正的深讀。有些人懂方法卻不去實踐,只是紙上談兵,達不到真正讀這本書的意義。

對人對事要有原則。嚴於律己,妳才能不斷提升自己,寬容他人,在與人交往中遊刃有余。

在提升自己的時候,壹定要深入,力求完美,這樣才能更接近自己的夢想。在處理物質生活的時候,要知足,知足者常樂。那些都是身外之物。如果我們強迫他們太多,這是沒有用的。

古人的告誡,要永遠珍惜,反復品味,才能融入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