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只談教書,不談育人(因為育人比教書難多了)。
在這壹段時間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的學習問題很嚴重,不知道怎麽學習。感覺自己努力學習卻就是沒有成績然後放棄奮鬥。
其實學習成績才是反映整體素質的冰山壹角。試想,能決定壹個學生學習成績的因素,是他能記住多少定義和單詞。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但要由他們自身的能力決定,也就是啟蒙教育中所強調的對孩子專註力、理解力、記憶力、思維力的培養。我們簡稱為“四力”。它們不僅僅是抽象的名詞,它們總是體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僅對學生很重要,對成年人也很重要,甚至是我們壹生不斷提高和完善的能力。
在學習的語境中,理解為在課堂上有效的知識輸入時間內,學生能否專心聽講,反映了學生的專註力。
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是否能聽懂老師說的話,反映了學生的理解程度。
學生能否把新知識從短時記憶轉變為長時記憶,可以反映學生的記憶力。
學生理解記憶後能否發現問題或舉壹反三,反映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所以學習成績出現問題,只能說明學生在某壹個或幾個方面的能力不足,而不是單純的某些知識點的缺失。當然,這些能力的缺失遠沒有知識堆積起來那麽方便彌補。所以,教學培訓機構利用家長的恐慌心理,迎合家長需求,啟動補習班考試模式,其實只是心理安慰,治標不治本。導致學生進步緩慢,甚至厭學(學生吃虧)。
那麽,家長和老師應該怎麽做才能提高學生的“四強”呢?(或者弱化“四力”缺失的癥狀?)這壹定是妳看到這裏想問的問題。那麽我們要明確,要想改變“四力”缺失的現狀,解決學習問題,需要三方合作(學生、家長、老師),缺壹不可,但老師起著關鍵作用(家長沒有在“四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培養孩子相應的能力,所以鍋就留給了老師。會很難嗎?沒有合適的時間和地點,老師只能堅持)。
此外,家長和老師的教育意識也必須不斷加強(大多數學校會定期召開教育會議,邀請老師和家長參加)。錯過了關鍵時期“四力”的培養,後期需要三方更多的努力(這也是普及教育的難點)。具體的努力方向是什麽?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考驗著教師的課程設計和課堂設計在“四力”中的具體體現,以及家長對師生合作的信任。
後期“四力”培養最難的壹步在於老師的課程設計和班級組織結構。如果要在課程實踐中實踐能力培養,對教師的整體素質要求很高(能做到的都是名師)。也許妳會問,難在哪裏?
滿足妳的好奇心,簡單說明壹下我的理解。
首先,課程內容的呈現方式需要生動有趣,通俗易懂,循序漸進。優先引導學生學習,增加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性和自主性,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其次,為了保證學生的課堂專註度和參與度,需要設置完善的班級組織結構和考核機制,比如①小組學習(如何分組學生也需要根據班級情況來定,比較有效的是2+2,有好學生也有壞學生)(壹個班有幾十個學生,沒有學生的幫助很難整體進步), ②組長帶頭+監督(組長選拔很重要,壹定要有集體榮譽感,能帶動群體)。 (3)評分機制(每周根據課堂紀律PK、筆記整理、習題講解、作業提交、背誦等情況計算個人分數。,而達標者周末可以獲得作業豁免(這是我們班的玩法,主要是分析學生心理,學生普遍不愛寫作業愛玩,盡量用平時表現爭取自由時間)。等等
專註力可以通過課堂組織結構和評分機制,在學習任務的完成中獲得即時的正反饋,讓學生體驗到即時的快樂(就像玩遊戲壹樣,人之所以沈迷於遊戲,是因為我們都喜歡及時正反饋的感覺,所以也可以利用遊戲的壹些規則,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正反饋),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專註力和參與度。
理解具體到課堂,就是考驗老師的* * *情感能力和表達能力。用學生聽得懂的語言表達出來,生動有趣,通俗易懂,可以間接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可以看作是變相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這需要真功夫,所以壹般都說老師無所不能。他們談脫口秀,做銷售,思想工作還是不錯的。)
如何提高記憶力?最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斷復習。老師每節課都帶學生頻繁復習背誦,讓知識頻繁出現(復習方法要多種多樣,我說過了,是時間和精力的雙重擠壓)。復習是學習中非常重要的壹步。
說到思維能力(真的很難),老師問的問題既不能太簡單(防止不假思索脫口而出),也不能太難(超出能力範圍)。在舊知識和新知識交界處起輔助作用的問題,就是能引起學生積極思考的問題(這個度很難把握),從而逐步培養思維習慣,增強思維能力。
學生學不好的根本原因是父母前期沒有適當的啟蒙指導和能力培養,沒有遇到壹個能解決問題的老師。
說到這,我們再來看問題。成績差應該怪老師還是父母?
壹句話概括:父母無能,老師無能,學生無辜!
2021-10.5438+0(周四晚上預定)
晚餐時被老師鄰桌學生家長的靈魂所啟發,“我們的孩子從小學壹年級就被說基礎不好,到現在還在說基礎不好。基礎是什麽?”
這個問題怎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