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段落內容如下:
雖然沒有人知道美德,但上帝知道善良。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人禍,禍雖未至,福已遠;做好事的人,就像春園裏的草,如果看不到它的優點,每天都會給點什麽。作惡的人就像磨刀石。如果他們看不到損害,他們每天都會賠錢。幸福和不幸總有壹扇門,可怕的邪惡不在於被發現,而在於知道;行善難能可貴,不在別人的稱贊,而在自己的平安。
翻譯:
善行遲早會得到回報,即使沒有被別人看到。人們做好事,雖然沒有得到好消息,但災難卻離他們很遠。做好事的人就像春天出生的草。雖然他們無法觀察它的成長,但他們每天都受到陽光的滋養。作惡的人就像磨刀石。雖然他們觀察不到它的磨損,但是每天都有零件缺失。
擴展數據:
主旨:
《太上勵誌筆記》說:“太上勵誌又稱至尊門,使他覺得應對此有所回應。善惡動天地,必有報應。”意思是所謂“感應”,是指善惡報應,天地鬼神根據人間人的所作所為給予相應的獎懲。所以壹開始就以“禍福無門,唯人呼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十六字來宣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觀念。
表達想法:
據《太上感應》記載,“天地有壹直掌管的神,根據人所犯罪行的輕重,來帶走人”,“人的頭上有三個北鬥神,記錄人的罪,帶走人的記錄”,“有三個屍神,在人的壹生中,到庚申日去說人的罪”,所以人的行為是由天地鬼神來判斷的。當人行事不義,違背理性時,就會“大了抓住紀律,小了抓住算計”,而減少了,就會窮得更慘,最終“辛辛苦苦死了”,人就死了;妳死有余辜,也會影響後代。
修身是道家的哲學,世俗生命形式的存在是根本。我們應該更加關註這個世界,珍惜現實中存在的生命。所以,“欲長生者”必須避免大大小小的“百事通”的錯誤,而與避惡的統壹就是成為善,“善”可以使人達到更高的人生境界:通過開悟而成仙。所以《感應》講了很多做好事的好處。在道家所倡導的人生最高境界——開悟成仙的理想下,豎起了壹個可以登上的梯子,即行善的現實心態和實施。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臺商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