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在家鄉尋找侵華日軍的證據並記錄下來

在家鄉尋找侵華日軍的證據並記錄下來

731“遺址:不能被遺忘的證據”

“731”本來是壹串極其普通的數字,但是當我們把它和日本侵略者聯系起來的時候,“731”就成了魔鬼的代名詞,甚至比魔鬼還要兇殘!

7月16日,我們站在“侵華日軍第七三壹部隊罪證陳列館”前。雖然此刻四周壹片寧靜祥和,但作為60年前“731”部隊的入侵地,在高樓裏、綠樹下,仍能找到20多家殺人工廠的廢墟。焚屍房、冷凍室、培養細菌和老鼠的地窖、放養地松鼠的小石池,栩栩如生。

事件回放:

20世紀30年代,日本軍國主義者為了實現其稱霸亞洲、稱霸世界的政治野心,公然違反國際公約,秘密策劃生物戰、化學戰的戰爭陰謀,並在極短的時間內,在戰爭中使用這些瘋狂研制的鼠疫、傷寒、霍亂、炭疽等細菌武器,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兇殘的法西斯戰犯。盤踞在哈爾濱平房區13年的滿洲731部隊,是日本軍國主義者實施這壹陰謀的中心組織。他們不僅在這裏進行了大規模細菌武器的研究、實驗和生產,還慘無人道地用健康人進行細菌實驗。僅在1939至1945期間,就有至少3000人在實驗中喪生。在細菌戰期間,至少有30萬人被屠殺或致殘。

現場參觀:

“731”遺址就是不能被遺忘的證據。

“這張圖是侵華日軍培育的菌鼠和跳蚤”“這是日軍活生生解剖中國人的殘忍鏡頭”“這壹幕是根據當時的真實情況制作的真人模型,這是當時千千絕對被瘟疫殺死的家庭之壹”...聽了解說員的講解,看了日本人不擇手段濫殺無辜的真實圖片和模型,河北的吳先生忍不住了。太氣人了!”他告訴記者,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特殊日子裏,他與朋友和65438歲的侄子壹起參觀抗日戰爭,具有特殊的意義。我的小侄子以前只在書上、雜誌上、電影裏、電視劇裏了解過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殘暴罪行,但只是很抽象的了解。這壹次,他被特別邀請到這個真實的地方,真實地感受當時的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是多麽的殘酷和不人道,激發他的愛國熱情。壹定要讓他記住,不忘歷史,不忘國恥!

“滅絕人性”和“不人道”...參觀過“731”展廳的人憤怒地表示:“‘731’的滔天罪行在這裏暴露無遺!”“‘731’遺址是不能被遺忘的證據。它不僅是中國人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更值得全人類的關註和反思!”

田村義雄:只要妳還活著,妳就必須為中國人民作證。

近年來,在中日兩國歷史學家的努力下,“731”部隊的真相逐漸大白。當年,壹群曾經的玩家,帶著悔恨,勇敢地揭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內幕。據展覽館曹館長介紹,近年來,許多日本友好人士和“731”部隊成員多次來到這裏,表達最深切的哀悼和懺悔。在曾經來過的“731”部隊中,田村先生就是代表。為了懺悔,為了向公眾坦白公布那段歷史,特別是為了讓日本人知道那些年對中國犯下的暴行,他來過幾次。

田村良雄,又名蛯原姫奈良雄。1939成為“731”青年班的壹員。壹開始是做細菌研究的輔助工作,後來又親自參與活人身上的鼠疫試驗,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解剖感染鼠疫的活人等血淋淋的經歷。戰後被俘,移送撫順戰犯管理所。中國政府的寬大政策使他獲釋回國。近年來,他數十次出現在日本和中國的集會場所,公開了“731”部隊的秘密。6年前,他還在東京地方法院作證。他根據自己年輕時在哈爾濱等地的親身經歷,在日本法庭上首次證明了“731”細菌部隊的存在。因為到目前為止,日本政府還沒有正式承認“731”部隊和人體實驗。田村先生說,他出庭作證的原因是他對日本政府拒絕承認歷史事實感到憤怒,他對中國的受害者及其家屬有強烈的負罪感。

曹導演說,田村義夫現在已經84歲了,不能出門了,但他還是說,只要活著,就要為歷史和中國人民作證。被調查人:棍門盧|二級| 2007-3-26 20:28。

從地理上講,日本的面積是37萬多平方公裏,只相當於中國的雲南省。然而,令人費解的是,這樣壹個小國卻年復壹年地發動對外戰爭,給亞洲許多國家尤其是中國帶來了數不清的浩劫和災難。

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壹書中這樣說:

16世紀中葉,日本這個島國可以嚴重威脅朝鮮(即明朝)東海沿岸各省的安全。這種現象很難理解。這個朝代的士兵要渡海進攻日本,是順理成章的。因為當時的日本不僅地廣人稀,而且幾十年都沒有形成統壹的政權,內戰頻繁,沒有法紀。朝鮮是壹個高度集權的國家,由高度組織化的平民集團統治,中央指揮地方如同兵種,很少有不服從的。同時,我們的帝國名義上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常備軍,多達兩百萬人。

日本軍國主義者對這個問題確實有答案:日本列島是蠶,中國是桑葉。蠶只是想吃桑葉。日本老師在課堂上給學生灌輸這樣的觀點:日本形似蠶,而智娜則像桑葉。蠶吃桑葉是天經地義的,不然豈不餓死?

這真是荒謬的謬論。

要回答日本為什麽侵略中國,既要看日本的因素,也要看中國的情況。

從日本方面來說,首先是想侵略中國,其次是有侵略中國的能力。前者說明日本侵華的必然性,後者回答日本侵華的可能性。

第壹個問題:從日本的角度。它為什麽侵略中國?它為什麽要侵略中國?即日本侵華的必然性在哪裏?

日本之所以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在於其民族文化中濃厚的軍國主義傳統。

那麽,日本為什麽會形成軍國主義的傳統呢?

1.這與日本最初的武士道密切相關。

日本的武士道是壹個眾所周知的名詞,但到底什麽是武士道?是如何形成的?對日本有什麽作用和影響?

日本歷史上有壹個漫長的戰國時期,著名的國家分成不同的王國,互相混戰,逐漸形成了專門從事戰爭的武士階級。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壹個武士政權——鐮倉幕府,從此開始了持續數百年的武士統治時代。“武家習氣”和“弓箭之道”與中國儒家倫理相結合,形成了壹套忠君、貞節、誠實、勇敢、堅忍等封建倫理規範,統稱為“武士道”。

武士道的形成極大地強化了武士意識,不僅從倫理關系上強化了武士階層,而且使武士的思想行為特征更加明確。中國儒家倫理所提倡的儒雅,不僅沒有讓日本武士像中國儒生壹樣不堪壹擊,反而給嗜血的武士披上了儒雅的外衣,達到血池與文墨的心理平衡。封建武士經常無緣無故砍路人試刀,然後禮貌地向死者鞠躬說“對不起”。這典型地體現了日本武士溫柔與兇殘的雙重性格。這也是日本武士和西方強盜的區別。在數百年的武士統治中,武士道被提升為日本社會倫理的基本內容,其潛移默化的影響使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性格具有強烈的剛強尚武的特征。

明治維新推翻了武士階級的統治地位,廢除了武士的等級,但武士道卻被日本統治者作為主導倫理傳統繼承下來,用來灌輸給國民甚至把武士道精神滲透到年輕人的教育中,千方百計培養他們的殘酷心態。比如為了培養孩子的勇氣,深夜送他們去刑場取死人頭,誰敢做誰就有獎勵;給孩子喝紅湯,讓他體驗喝血的感覺。

2.與軍國主義密切相關的第二個因素是天皇制。

天皇制政府是明治維新中保留下來的武士道之外的另壹個封建殘余。日本的天皇制有兩個特點:壹是從未改姓,絕大多數日本國民對天皇制有絕對的精神信仰;第二,皇帝沒有實權。天皇制的這壹特點也被日本用於軍事領域。日軍實行所謂的獨立統帥制,即軍隊的指揮權屬於天皇而不是內閣,日本軍閥可以用天皇的名義隨意使用軍隊。日本政黨制度對日本軍方沒有約束力。

可以說,軍國主義是日本侵略的根源,武士道和天皇制是日本軍國主義形成的精神支柱和政治基礎。

3.明治維新後資本主義的發展促使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

從西方列強的情況來看,資本主義的發展必然帶來對海外資源和市場的迫切需求。世界政治經濟的不平衡和資本主義列強在政治組織、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特別是武器裝備上的優勢,使他們能夠以暴力奪取海外資源,開拓海外市場。

日本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比歐美列強晚得多,國力相對較弱。所以日本統治者普遍有追趕的心理。此外,由於其固有的軍國主義傳統和帝國政權的影響,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比歐美列強更依賴暴力的對外擴張。

通過暴力強行奪取海外資源,開拓海外市場,必須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為此,明治政府以軍事為根本國策,竭盡全力擴充軍備,迅速走上軍國主義道路。

4.西方法西斯主義傳入日本,形成法西斯軍國主義。

壹戰後期,源自歐洲的法西斯思潮也開始在日本萌芽。西方法西斯主義和日本軍國主義可以說是異姓兄弟。在日本民間法西斯的鼻祖北壹輝和另壹位法西斯思想家周明的介紹和倡導下,法西斯主義思潮在日本特別是日本軍界迅速蔓延。北壹輝和大川周明提出的法西斯思想,加上軍隊中的法西斯,構成了比較完整的法西斯思想體系,即通過“天皇大壹統”的忠君思想,建立以天皇為絕對權威的“國民意識”;依靠軍隊進行“國家改造”,廢除政黨政治,打擊保守統治者,建立法西斯專政;通過實施全國總動員,建立總戰體系,發動侵略戰爭,奪取遠東霸權,完成“昭和改革”。

1936年226政變後,軍政大權完全落入軍事部門手中,日本法西斯軍國主義體系正式確立。

我們可以梳理出壹個思路:武士道讓日本人強而尚武,強而尚武,以及天皇制的特點。此外,明治維新後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需求促使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日本軍國主義與從西方輸入的法西斯主義交織在壹起,誕生了壹個具有日本特色的怪胎——更加好戰、更加殘暴、更加冒險和好鬥的法西斯軍國主義。這樣,日本就像壹輛被魔鬼操縱的戰車,不可能不發動侵略戰爭。這就是日本侵華的必然性。

第二個問題:日本侵華的可能性,即日本為什麽有能力侵略中國?

這首先與明治維新有關,明治維新可以說是近代日本歷史命運的根本性轉折。

日本早在明治維新之前就開始對外侵略擴張,但基本未能實現其侵略企圖。根本原因是當時日本國力不足以支撐其對外擴張,可以說是余力不足。但明治維新後,日本的對外擴張幾乎是成功的,主要是因為維新後的經濟發展為其對外擴張提供了物質基礎。

以武器裝備為例。到全面侵華戰爭前夕,日本已經能夠批量生產坦克、裝甲車、大口徑火炮、作戰飛機、戰列艦、巡洋艦、航母、軍用通信設備等當時所有先進的重型武器,性能與英美武器相當。當時中國只能生產步兵輕武器和小口徑火炮,重型武器基本依賴進口。

所以明治維新對日本是福,對中國是禍。鄰國的壹次成功改革,給自己國家的命運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這是很多中國人做夢也沒有想到的。這個血淋淋的事實提醒我們,必須放眼世界,密切關註國際事務。

其次,日本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壹些特點,增強了日本的國力和侵略中國的能力。

在推動和有利於日本侵華的因素中,除了武士道、天皇、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和經濟發展之外,還有壹些體現日本國民性和文化特征的東西,如團結、兢兢業業、創造性模仿和危機意識等。日本有可能因為強大而發動全面侵華戰爭,而日本的強大離不開這些民族特點。

1.沒有內訌

日本人不是沒有內部矛盾,而是不搞內鬥。他們非常珍惜自己的同胞。誰敢碰日本人壹根毫毛,哪怕偽軍的高級將領誤傷了壹個日本兵,也是很可怕的事情。

抗日戰爭時期,我們很容易反抗偽軍,但沒有壹個能從整體上反抗日軍。日軍從未有過內戰,但中國軍隊內部摩擦不斷。抗日戰爭時期,我們曾經提出過壹個著名的口號:“團結外界!”但是正義壹方的中國人沒有完全做到,非正義壹方的日本人基本做到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是壹部偉大的戰略著作。經過抗日戰爭實踐的檢驗,基本預言都實現了,只有壹點沒有實現,那就是“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除了靠自己的努力以外,還要靠國際援助和日本的變化。”所謂“日本的變化”,指的是日本反戰勢力的壯大。但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日本的反戰力量仍然極其有限,幾乎不構成壹支力量。

那麽,為什麽日本人更團結呢?

原因有三:壹是效忠天皇,二是民族優越感論,三是外來批判。我來說說日本國民對天皇的忠誠。在以等級制度為基本結構的日本社會,天皇站在最頂端,這和中國古代的皇權制度是壹樣的。然而,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皇位的姓氏是頻繁變更的,總共有36個。自神武天皇開創天皇制以來,日本天皇從未改姓,這是壹連串的世代。

在日本,天皇不是實際的統治者,只是壹個象征。皇帝與世隔絕,壹方面不妨礙重要官員掌握實權,掌控國家大事,另壹方面沒有實權也不會犯什麽大錯誤,不會成為社會矛盾的焦點,有利於維護皇權制度的永久化和人民對皇帝的精神信仰。結果帝制延續,皇帝恩情無窮。隨著時間的推移,天皇成為日本統壹和永恒的非凡象征。效忠天皇就是效忠日本,效忠天皇已經成為每個日本國民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這使日本成為壹個有凝聚力的國家。

人民的核心和集中統壹的精神信仰。

二是民族優越感論。自古以來,日本人就以“天神”的後裔自居,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根深蒂固的民族優越感,強化了日本人對自己民族的認同和對同胞的尊重,同時也強化了日本人對其他民族的輕視和蔑視。

三是矛頭。日本是島國,面積小,資源貧乏。很多需求不能從日本解決,必須通過貿易或戰爭從國外解決,所以它的矛頭是對外的,貿易是對外的,戰爭是侵略戰爭。無論是解決資源和市場的問題,還是擴張領土,日本總是把矛頭指向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針對外部世界可以緩和內部矛盾,所以日本人整體上更團結。

2.認真敬業

日本人的認真和嚴肅,在世界上堪比德國人。這兩個國家正好是世界級強國,產品質量口碑也是世界數壹數二的。

日本學者研究鄭和下西洋用了多少鉚釘。壹個專門研究李大釗的日本女學者,能講清楚李大釗在日本住在哪裏,在那家餐館吃過飯,去哪裏散過步等等。,令國內研究李大釗的專家瞠目結舌;有日本學者專門研究唐朝皇帝死後太子守靈的禮儀。如果讓中國學者來解釋這個問題,不知道有沒有人說清楚。日本學者的論文和中國學者的論文有很大的反差。我們註重章節的編排,觀點的提煉,整體的結論性評價。而日本人則註重細節和材料,寫得非常詳細。中國人看日本的報紙覺得太大驚小怪,日本人看中國的報紙覺得又大又空。

日本人之所以認真,大概和它的小有關,工業小,土地資源少,凡事都要精打細算;也可能和日本的對外擴張有關。妳這個小國,壹定要做好打大國的精心準備。也可能和日本的私有制有關。壹切都是自己的,不認真對待就會吃虧。

嚴肅風格關系到生活的所有內容。壹個嚴肅的民族必須是壹個敬業的民族。認真的好處不僅可以保證產品的質量和辦事的準確性,還有助於在民眾中樹立科學精神。日本人能學習西方科技,然後後來居上,肯定跟認真有關。因為科學是壹個微妙的東西,壹定不能馬虎。

3.創造性模仿

壹個人,壹個民族,沒有模仿是不可能進步的,但是模仿的水平和結果卻大相徑庭。在漫長的古代社會,中國壹直是世界級的先進國家,中國人也壹直習慣於以老大自居。直到鴉片戰爭爆發,中國才發現自己壹切都落後了。因此,清廷有識之士發動了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為宗旨的洋務運動,企圖“師夷長技以制夷”。但由於長期的封建專制統治,中國人的想象力、主動性、創造性被禁錮了,從制度方面養成了惰性,所以我們學習西方先進的東西,往往只有模仿沒有創新,落後了再引進。

日本的模仿與中國形成鮮明對比。他們跟隨英國人學習造船技術,最終達到甚至超過他們的老師,建成了世界壹流的“聯合艦隊”;他們向德國人學習相機制造技術,最終成為世界第壹相機強國;他們跟隨西方學習汽車制造技術,最終導致日系車大規模占領西方市場;他們向中國人學習陶瓷、造紙、染料、豆腐、景泰藍等傳統產品的制造技術,最終把我們留在了身後。

可見日本人的模仿與我們不同,可以稱之為創造性模仿,也可以稱之為超驗性模仿。為什麽日本人能達到模仿的超越效果?首要原因是日本人認真、嚴肅,對引進和學到的東西都仔細揣摩,這樣才有超越和創新的基礎;第二個原因是日本人對待強者的態度。我欽佩妳的技巧。我學習,我介紹,但最後我會超過妳。這顯示了日本人對強者不屈不撓的精神。

4.有危機感

危機意識可以算是日本島國心態的壹部分。日本人因為國家太小,資源匱乏,形成了特別強烈的危機感。如果有壹點風吹草動的跡象,他們就會大喊大叫,就像面對壹個敵人。在中國人看來,簡直就是神經質,小題大做。但其實危機感並不是壹件壞事。它使日本人始終處於如履薄冰、謹小慎微的狀態,這樣才容易把事情做好而不犯大錯誤。相比之下,中國人的盲目樂觀和不敏感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個問題:從中國的角度來看,日本人為什麽侵略中國?

首先,客觀上,為什麽日本對外擴張的目標是中國?

日本對外擴張的方向是由其地理位置和遠東國際形勢決定的。中國、朝鮮、日本隔海相望,距離很近。同時,由於遠離歐美,也沒有被歐美列強完全控制。所有這些因素都對日本有利。日本可以把全部軍事力量集中在遠東,對亞洲大陸,尤其是中國,展開全面的鬥爭。

這是中國遭受日本侵略的客觀因素。總之,我們離魔鬼太近了。

但是,這不是主要因素,我們遭受日本侵略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我們自己。

從中國的主觀因素來看,有以下原因:

首先,中國國力弱小,讓日本侵略者認為中國不堪壹擊。

中國的綜合國力落後,表現在政治腐敗、經濟落後、民眾愚昧等多個方面。從軍事上看,中國軍隊在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中暴露出來的落後,實際上在明清時期經歷了長期的量的積累,最終形成了質的差距;而且這種落後不是某壹方面的,而是全面的、綜合的,表現在武器裝備、軍事訓練、戰略戰術、組織指揮能力、軍事素養、文化視野、官兵自信心等方面。

日本軍閥最看重實力,甚至相信武力。日本在中日實力對比中的顯著優勢,極大地鼓舞了他們的侵略野心,使他們的全面侵華戰爭具有了現實意義。壹些日本軍閥甚至誇口說,只要日本派出三艘巡洋艦和1個師,就可以在1周內消滅中國。其囂張可見壹斑。

其次,中國人的國民性使日本軍閥覺得中國是軟弱可欺的。

日本在實力上的優勢給了日本侵略中國的物質條件,而中國在國民性上的弱勢讓日本軍閥覺得中國很弱。

中華民族崇尚以德服人,崇尚和諧,遇事中庸。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人和平善良,寬容內斂,消極懦弱,重文輕武,性格內向。

那麽這個國民性從何而來呢?

首先,它源於中國幾千年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因為經濟基礎是壹切社會生活和文化觀念的決定因素。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人的民族性格:遷居異鄉,崇尚和平。小農經濟模式需要土地的所有者守護自己的土地,而不是四處遊蕩擴張。“男耕女織”,“牛郎織女”,“三畝地,壹頭牛,妻兒熱炕頭”。這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最典型的生活畫面。

小農經濟的防禦性決定了中國軍隊的防禦性。中國的軍事理論和設施在體系上完全是防禦性的。萬裏長城是中國國防文化的軍事產物。這個宏偉的軍事設施反映的不是進攻的野心,而是和平的意願。中國雖然有很多舉世聞名的軍事家和驍勇的將領,但基本都是在自衛戰爭中湧現出來的。中國武術包括十八般武藝,精彩絕倫,但其主要目的不是攻擊,而是防身。歐美騎士和日本武士都以打仗為榮,樂此不疲,又怕戰事不大,唯恐征途不遠。他們描寫戰爭的文學作品充滿了對戰爭的歌頌和對勇者的贊美。而中國古代描寫戰爭的詩詞,基本都是講打仗的苦,而不是打仗的樂。打開唐詩宋詞,這樣的作品比比皆是。例如,岑參的七定律之壹寫道:弓變得僵硬,很難被拉出來,很難保護妳的鐵衣服。茫茫大海幹涸了千尺寒冰,陰雲蕭瑟,萬裏凝成。這種作品反映了中國人的壹種普遍心態:這場仗不得不打,但太苦了!苦到什麽程度?將軍因為冷拿不住弓,因為冷睡不著覺。這場戰鬥什麽時候會結束?

中國人民對和平的崇拜有著根深蒂固的經濟基礎,中國人民的和平意識幾乎滲透到民族的血液和骨髓中。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麽中國古代描寫戰爭的詩詞總是那麽憂郁苦澀,毫無英雄氣概,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歷史上強大統壹的中國王朝,尤其是漢朝,從來沒有侵略弱小日本的欲望。

遷址,崇尚和平,不是壞事,但事物總有其反面:遷址,遷址,必然沒有進步,崇尚和平,必然重文輕武。久而久之,中華民族的性格失去了血性和勇氣,變得更加安逸和保守。文官世故,武將怕打仗。魯迅說:“中國歷來失敗的英雄很少,頑強抵抗的很少,敢於單打獨鬥的勇士很少,敢喊漢奸的跟班很少。”這句話真是壹針見血

封建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是鑄造中國人國民性的另壹個重要因素。

眾所周知,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體系極其龐大,專橫跋扈,懦弱、順從、缺乏血性成為這壹體系下臣民的必然性格。因為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體系極其龐大,專橫跋扈,個人太渺小,太卑微,太弱小。這種極大與極小、極強與極弱的反差,使中國人從國民性中衍生出壹系列特征:輕者缺乏主見,缺乏自信和獨立人格,隨大流,畏首畏尾,畏強權,忍氣吞聲,逆來順受;或者軟弱,甘願受壓迫,充滿奴性。在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下,只允許皇帝和官員露頭,平民不允許露頭。所以中國古往今來有很多告誡人們不要露出頭的諺語。偽軍投敵時,基層官兵大多隨大流,很少有人站出來反抗。南京大屠殺期間,十幾個日本兵看守了幾千名俘虜。其實那樣的話,如果有人帶頭,大家都會用腳踩日本人,但是沒人敢帶頭。抗日戰爭時期,在廣大的淪陷區,壹個班或壹個排的日本兵統治壹個縣是常有的事。卑微懦弱的民族性格,讓中國人和日本人對待強者的態度截然不同。對於強者,日本人崇拜,學習,征服,用崇拜擊倒妳。如果妳對待張自忠,雖然妳把他尊為“現代關公”,但妳會想盡辦法打擊他,直到把他打死。美國也是如此。不管妳有多強大,妳還是會去打仗。中國人對強者有欽佩、恐懼和回避。敬畏,即敬而畏之,畏而避之,避之不及則畏而從之,而不是從中吸取教訓。

當然,中國人不是沒有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叱咤風雲的人物,但這並不標誌著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可想而知,如果有更多像譚嗣同、秋瑾、鄒容、陳天華、彭、吉鴻昌、張自忠、楊靖宇、趙尚誌、趙壹曼這樣的人,日本再強大,也不敢發動旨在毀滅中國的全面戰爭。

第三,中國內亂內耗給了日本侵略者可乘之機。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模式不僅決定了中國經濟的封閉性,也決定了中國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內向性。壹切訴求和因訴求而產生的矛盾摩擦,都是從內部解決,而不是通過侵略擴張。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封建中國必然是壹個外重和平、內鬥的國家,內部矛盾和鬥爭十分激烈。

地域遼闊但周邊封閉的地理特征也從自然環境上強化了這種狀況。

中國東面是海,西面是阿爾泰山和天山,西南是喜馬拉雅山,南面是山和海,北面是沙漠和冰雪中的西伯利亞。這種地理環境的特點是大而封閉。廣袤的土地,豐富的資源,想要什麽就能得到什麽,不需要向別國索取和掠奪;封閉意味著中國被山或海包圍,嚴重阻斷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交流。這種大而封閉的獨特地理因素,強化了小農經濟導致的中國國民性的內傾和矛盾鬥爭。

國民黨內部激烈的派系鬥爭,不僅給了外敵可乘之機,也直接促使壹些民族敗類投入日本侵略者的懷抱,在日本蛋翼下殘殺自己的同胞。無論是汪精衛還是偽軍領導人,很多人投敵叛國的直接原因都是內部矛盾。

/question/234014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