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設計是英語教師根據正確的教學思想和原則,按照壹定的教學目的和要求,針對特定的教學對象和教材,對英語教學的全過程及其具體環節、整體結構和相關方面所作出的有效規劃。它是英語教師教育思想、思維過程和教學藝術的體現,無數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在學校有限的教學條件下,只要教師有心,簡單卻生動有效的教學設計是可以進行的;壹個老師基本功的完善,也是達到精彩教學的基本要素,比如清脆清晰的簡筆畫,老師優美的歌聲,也能讓教學充滿詩意,吸引孩子的註意力,提高語言能力。
新課程的課堂是具體的、動態生成的,不是完全由教師預設的。因此,我們的教師在設計小學英語教學時應認真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觀念層面:是否充分理解現代教育理念和現代教育技術的核心要素。
內容層面:教學設計是否有清晰的問題場景和學習路徑?
操作層面:是否最大限度地把學習空間留給學生。
綜上所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應該充分重視學習者的自主學習。教師在設計教案時,要學會把自己當成“魚”。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學會“感同身受”,預見到“魚”的感受,才能在觀念和方法上提升自己,真正創造出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活動。
壹、教學活動的設計應遵循的基本規律:
(1)輸入輸出。首先,從語言學習的規律來看,學生首先要接觸壹些語言現象,並體驗、感受和理解這些語言現象,我們稱之為英語語言輸入。然後練習,練習,運用這些語言現象,這就是語言的輸出。語言的輸出應以輸入為基礎。
(2)語言練習應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教學設計中的活動安排應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前壹項活動是後壹項活動的基礎,後壹項活動是前壹項活動的發展和提升。
(3)處理好語言學習和語言使用的關系。
有教師認為《課程標準》提倡采用任務型語言教學,有觀點認為任務型教學提倡在應用的過程中學習語言。
二,對教學不同階段活動設計的建議:
(1)審查和介紹環節的設計
導入應與後面新的教學內容相關;
導入要有效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導入應盡可能簡潔。
(2)呈現和感知的設計。
調動學生的註意力,引導他們關註要學習的新內容;
語言體現壹定的重復性,增加學生感知的機會;教師可以設計壹定的感知活動,了解學生對新語言的感知和理解;
易懂,融入某壹語言,巧妙講解新內容,幫助學生理解;
幫助學生實現短時記憶;
另外,小學生學英語最怕“難學”,老師最擔心“難教”。“難”字解決後,教學中的其他問題也會馬上解決。因此,處理好英語教學設計中的難點就顯得尤為重要。處理得當,事半功倍。
事實上,以上簡短的語言不足以全面概括教學設計的方方面面。要使教學設計科學全面,需要我們親身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