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什麽是“取血者無汗,冒汗者無血”?

什麽是“取血者無汗,冒汗者無血”?

“取血者無汗,取汗者無血”出自應養生會所,“有病不能出汗,血死不能出汗”出自《傷寒論》。《靈樞厥氣》說:“養氣者,分泌津液,註入脈中,化為血。”汗和血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化生過程也不同,但都來源於津液,津液在體內有滋養潤澤的作用,也是血液的成分,屬於陰精的範疇。如果從皮膚排出,就叫汗液。所以被稱為“壹樣的血汗”。論血與津液的關系。《決氣》篇說:“中焦受氣而取汁,變紅,謂之血。”即由中焦轉化而來的津液(汁)從中焦進入肺脈與運行於經絡中的血液匯合,再通過心脈的轉紅作用轉紅為血。《潰瘍》也說:“腸胃受谷.....,中焦如露。註入谷中浸潤太陽脈,津液和諧,變化紅如血。”也就是說,生於中焦的水谷之精,通過三焦的熱氣和分布在肌肉中的津液,滲透到次脈,與運行在經脈中的血液結合,在心臟泛紅的作用下,變成紅色的血液。經上說,血和津液都生於中焦谷,津液轉化為血,而血中的“液”如果從脈中滲出就是津液。所以,三者是不可分的,是同源的。古人說“血汗同源”,其實壹個存在體內,壹個排泄出來。臨床上,血若受傷,會消耗津液。這時候如果用汗來治,會更傷其氣血津液,嚴重傷其陰。同樣,如果出汗過多已經傷害了他的津液,就不應該用放血的方法。如果用了,會更傷他的津液,也會傷陰氣。所以在臨床上,如果新產婦患有外感風寒,就不容易用發汗。如果出汗不當,傷了他的津液,必然導致陰傷風動。再比如,如果妳在臨床上看到壹個高熱出汗的病人,不要輕易用放血來瀉熱。如果瀉法不當,會傷害他的津液和血液,也可能導致陰風的傷害。“搶血者無汗,搶汗者無血”的原理及其臨床表現在《傷寒論》中尤為詳細。如孫篇曰:“汗時不應汗,汗時額沈,脈急。看直了就睡不著了。”經常性的鼻出血或者其他嚴重失血,已經傷害了他的體液。如果他再出汗,津液會更受傷害,經絡會失去營養。如果津液不飽滿,他會看到額頭凹陷,脈搏急促,因為眼睛拉得直,所以轉不過來。如果失血,體液流失,就睡不著神了。另壹方面,當病情發生變化時,出汗既耗津液又傷血,而出汗過多又會傷津液,血源不足,所以耗血量會使人感到不安和心慌。所以《傷寒論》和《太陽片》也說:“汗之家,汗之所出,必失其誌。”過度的嘔吐和腹瀉會傷害他們的體液,所以出汗的方法應該被禁止。古人說“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成者不應汗,死於血者不應汗”,這是從津液、血、汗三者的同源和密切關系得出的結論。作為臨床治療的原則,也是對後人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