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始建於公元802年,完成於1201年,歷時400年。在數百年的建造過程中,吳哥三壹中心。第壹個王度中心建在巴肯寺(葉松·帕爾馬壹世時代),第二個王度中心建在巴戎寺(羅因德拉·帕爾馬二世時代),第三個王朝中心設在八方寺(烏達亞·提耶·帕爾馬二世時代)。吳哥已經被洗劫和破壞了兩次。第壹次是在1177年占坡人入侵柬埔寨,吳哥被洗劫壹空。第二次是1431年暹羅軍入侵,攻占吳哥。吳哥遭到嚴重破壞,王朝被迫遷都金邊。此後,吳哥被遺棄,逐漸淹沒在叢林中,直到19的60年代才被發現。據說,壹位名叫亨利·穆浩的法國博物學家發現了吳哥古跡。
根據中國商務使節周大官的生動記錄,吳哥在13年年底,還是壹個繁華的大城市,是亞洲最宏偉的都城之壹。然而此時,阇耶跋摩七世國王執政時達到頂峰的建設熱潮顯然已經結束,以小乘佛教為代表的更為克制的新宗教傾向正在興起,建立在帝國西部的泰王國的軍隊開始入侵高棉的心臟地帶。到了16世紀,另壹個直接記錄被寫下的時候,這些趨勢已經讓這座城市荒廢了很多年,只留下了覆蓋著叢林的古廟遺跡和曾經壯觀的水庫和運河廢墟。
在古城消亡和現代時期開始後的四個多世紀裏(即公元15世紀初至公元19世紀末),人們對吳哥窟產生了興趣,吳哥窟被小乘佛教僧侶接管,並在很大程度上得以保存,成為東南亞最重要的朝聖地之壹。在此期間,許多早期來到柬埔寨的歐洲遊客對這座“消失”的城市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法國殖民政權建立後(1863),整個吳哥遺址成為熱心學者關註的焦點。起初,他們獨立學習,後來,他們得到了政府資助的遠東法語學校的支持。壹群富有才華和獻身精神的法國考古學家和語言學家開始了全面的研究計劃,逐漸積累和掌握了關於吳哥歷史的迷人的宗教和政治制度知識,並揭露和指導了它的生活。考古學家還堅持壹項艱巨的重建計劃,在壹定程度上恢復古代寺廟、水庫和運河原來的宏偉規模。
20世紀下半葉,柬埔寨發生了政治和軍事動蕩,吳哥的寺廟被壹些戰爭破壞和盜竊,但主要問題是被忽視了。由於缺乏適當的管理,許多建築物被植被覆蓋,並受到風雨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