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國古塔種類繁多,建築材料和建造方法不盡相同,但基本構造基本相同。古塔由地宮、塔基、塔身、塔閘四部分組成。
1.地下宮殿
地宮又叫“龍宮”、“龍穴”。這是宮殿、寺廟、亭臺樓閣等建築所沒有的。為什麽會有這部分結構?這是因為寶塔埋了舍利子。在印度,文物不是深埋地下,而是藏在塔裏。傳入中國後,與中國傳統的深埋制度相結合,產生了地宮。要建塔,首先要建壹個地宮,埋葬遺物和陪葬品。這類似於中國帝王陵墓的地宮。當然,塔的地宮遠不及帝王陵墓的規模,陪葬的東西也少得多。塔的地宮裏放的主要是壹封石信。石函中有層層盒子,也有用石頭或金銀玉石制成的小棺材。其中壹個曾經是放置遺物的地方。此外,地宮中還埋藏著各種物件、經書和佛像。地宮是由磚石砌成的正方形或六角形、八角形和圓形的地下室。地宮大多深埋地下,只有少數是半地下的。
河北定州靜知寺地宮,又稱“舍利閣”。它位於塔基礎的中間,距離現有地面約60厘米深。屋頂上有壹座石雕。屋頂下有壹個方洞,是地下舍利亭的頂部。地宮的平面是方形的,但不是很規則。地宮南面,門開為拱券。地宮四壁有壁畫,分別是天王、皇帝、梵天王、童子、侍女的傳教像。北墻正面寫有“釋迦牟尼舍利”的牌位,兩側繪有十弟子朝拜的圖案。舍利閣的柱子、牌坊、檀香木、欄桿等彩畫如新,是地面建築看不到的宋代作品。
從前,由於人們不了解塔下地宮的構造,有壹種迷信認為某塔是“海眼”,於是出現了“鎮海塔”的傳說。其實有些塔的地下宮殿已經破損很久了,或者是防水不好,地下水滿了。如果不小心發現這種情況,就會被誤稱為“海眼”。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對古塔進行清理和維修時,發現了許多地下宮殿和埋藏在裏面的遺物,如江蘇鎮江的坎羅吉塔、蘇州的虎丘、湖北武昌黃鶴樓前的盛翔塔、北京西長安街的慶壽寺雙塔、吉林農安的萬金塔、雲南大理崇聖寺的千尋塔等。它們為研究古塔的形狀和結構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資料。
2.塔基
塔基礎是整個塔的下層基礎,覆蓋地宮。很多塔都可以從塔的壹樓中心到達地宮。早期的塔基礎普遍較低,只有幾十厘米。例如,現存的兩座唐代以前的塔是北魏的宋嶽寺塔和隋代的鯉城寺門塔。在唐代,為了使其更加突出,壹些塔在其下建造了高大的橋臺,如唐代Xi安的小雁塔和大雁塔。到了唐代,樓閣式塔的塔基也開始發展為高大的基座,如山西的泛舟禪師塔、濟南歷城神通寺的龍虎塔等。
唐代以後,塔的基礎發展很快,明確分為橋臺和臺座兩部分。橋臺是早期塔下相對較低的塔基礎。在基座上,增加了專門支撐塔體的壹部分基座,稱為基座。從建築藝術效果來說,它使塔更加雄偉,更加突出。橋臺,壹般比較低,也沒有什麽裝飾。基座有了很大的發展,變得日益豐富,成為整個塔最華麗的部分。
在臺座的發展過程中,尤其是遼金時期,密檐塔的臺座最為突出。遼金寶塔的底座多為“住友”形,意為穩固。以北京天寧寺塔的住友為例。住友酒店是八角形的,建在壹個不太高的基座上。它有兩層腰部。在第壹層束腹中,兩邊各建有六個小龕,裏面雕有獅頭。壁龕由雕刻的柱子隔開。第二次,在腰的下部建了五個龕,裏面雕了佛像。壁龕之間的柱子用火紅色雕刻。上部呈拱形。鬥拱支撐著極其精細的磚欄桿。欄桿是三層蓮花支撐第壹個塔。整個須彌山的高度大約是塔高的五分之壹。它成為整個塔的重要組成部分。
後來,其他類型的塔的基座變得越來越宏偉。喇嘛塔的底座很高,占了整個塔的大部分,其高度約占總高度的三分之壹。金剛寶座塔的基座已經成為塔身的主要部分,座位本身也比上部塔大很多。穿越塔下面的座位也比上面的塔高很多。塔的基座部分的大發展,與我國在古建築傳統中壹直重視基座的作用密切相關。它不僅保證了上層建築的牢固性和穩定性,還收到了藝術的雄偉效果。
3.塔身
塔身是古塔結構的主體。由於塔的建築類型不同,塔身的形式也不同。不同類型的塔是根據塔體的形狀來劃分的。
從塔的內部結構來看,主要有實心和空心兩種。實心塔的內部是用磚塊和石頭鋪成的,也用泥土壓實填充。立式或部分實心塔也填充木骨,以增加塔的整體連接或增強所選部分的承載能力,但結構仍較為簡單。壹般來說,空心塔是可以登的。這種塔的塔體結構更加復雜,對施工工藝的要求也更高。空心塔體壹般可分為以下幾類:
木地板塔。盛行於漢末魏晉南北朝時期。結構壹般是這樣的:塔的內部是壹個自上而下的空圓柱體,塔的兩側各有三根柱子。橫梁和拱門被放置在柱子上來支撐上面的樓層。每層都有精選的平座和欄桿遊廊,可以環顧四周。每層還有壹個塔檐,和壹般的木質建築亭臺樓閣壹樣。裏面有樓梯和地板,可以登上。純木結構,磚墻木樓梯,木地板,磚墻木檐,木扁座,如山西應縣木塔的塔身,就是這種形式。
磚壁木地板塔,又稱空心圓柱塔。內部好像是壹個空管,早期的亭式或密檐磚塔大多是這種結構。如Xi的大雁塔、Xi的小雁塔、杭州的臨安陳宮塔、蘇州的羅漢院雙塔、登封的宋嶽寺塔等。
磚木混合塔體。磚砌、塔檐、平座、欄桿等部分均為木結構。這種結構在宋代寶塔中很流行,如上海松江方塔、杭州六和塔、蘇州瑞光塔、蘇州北寺塔等。
木質中柱塔。塔身有壹根中柱,早期的木塔也有很多中柱,從上往下直通。現在已經看不到有這種塔的古塔了。河北正定天寧寺塔為半木結構,塔內木質中柱只有半身,只在塔的上部。但這座只有半個木匠中柱的古塔,全國罕見,非常珍貴。這種實物無可爭議地表明,這種沒有大木中柱的塔身在中國古代寶塔建築中是存在的。隨著塔材的增加和建築技術的發展,壹些古塔的中柱由木材改為磚石結構。陜西扶風法門寺塔、河南開封幽果寺塔、四川樂山淩雲寺塔就是這樣的例子。
磚石塔芯柱塔身。全部用磚砌成,塔的中心是壹根從上到下的大型磚石柱。這種塔式結構是我國古代磚石結構發展到頂峰的產物。比如河南開封的幽國寺塔,四川樂山的淩雲寺塔,陜西扶風的法門寺塔,四川大足的保定山塔等。,多為宋明建築,水平相當高。
高臺塔樓。塔身由磚石砌成,建成壹個高高的平臺,從平臺內部的磚梯盤旋而上,或者從座椅外部爬到頂部。我這裏說的主要是金剛寶座塔。北京真覺寺的金剛寶座塔、北京碧雲寺的金剛寶座塔和呼和浩特慈登寺的金剛寶座塔就是這樣的例子。
碗蓋塔身。也就是說,喇嘛塔的主體形狀像壹個瓶子。明清以後,建築師在塔腹中間加了壹扇火焰門,形似小龕。
在我國現存的古塔中,有壹些塔的形狀比較特殊:有的在蓋碗上加多層樓閣,有的將樓閣、蓋碗、樓閣合二為壹,有的塔有筆形、球形、圓柱形等,種類多樣,色彩豐富。
4.塔莎
塔剎,俗稱塔頂,是塔的頂端。我國古塔眾多,每座塔和寶塔的造型和建築材料都不壹樣。但是,無論寶塔剎是用什麽材料建造的,無論它的形式是什麽,它們都是重要的,是古塔的最高部分。在古印度,佛塔只是作為“抽浪擋浪”的表象而存在,結構簡單,裝飾不復雜。但到了中國,它與我國原有的樓閣式建築相結合,寶塔的建造有了很大的發展,其結構和形式變得更加復雜,更加精細,更加美觀。從建築結構來看,塔閘作為結的頂蓋。既要固定椽子、瓦片等部位,又要防止漏雨,塔閘起到了重要作用。從建築藝術的角度來看,寶塔往往精致巧妙,給人壹種超然、崇高的審美快感。所以人們把寶塔的“廟”當作佛寺的別稱,廟也叫廟,古寺也叫古寺。
就寶塔的結構而言,它本身就是壹座完整的古塔。塔式制動器由制動座、制動體、制動頂和制動桿組成。
制動座是制動器的基礎,它覆蓋塔頂,壓住椽子、表板、角梁後端和瓦,包裹制動桿。制動座多為須彌座或蓮花座、金銀花葉座,也有部分為素色平臺座,以支撐制動體。在壹些剎座中,有類似地宮的洞穴,稱為剎穴。剎點可以供奉舍利子,存放經書等供品。雲南大理千尋塔和北京妙應寺塔就是這樣的例子。
閘體的主要圖像特征是壹個貫穿閘桿的圓環,稱為相輪,又稱金盤、承露盤。《做好事》說:“人仰視之,故雲同相。”可見剎身是仰望塔的標誌,以起到敬佛尊佛的作用。壹般大塔的相輪多且大,下塔的相輪少且小。早期的塔系,相輪沒有固定的公式,有的多到十個,有的少到三五個。例如,洛陽永寧寺的原始木塔有壹個三重輪子。有兩個更早的塔-寺門塔和宋嶽寺塔,分別為五輪和七輪。之後相輪數逐漸形成了壹、三、五、七、九、十壹、十三的規律。大多數喇嘛廟使用十三相輪。因此,人們把這部分稱為“十三天”。壹個天蓬,也叫寶蓋,放在相輪上,作為相輪制動體的冠。
剎頂是整個塔或塔尖,在寶蓋之上。壹般用月亮和寶珠做成,有的用火焰和寶珠做成,有的放在火焰上,有的放在火焰裏。為避“火”字,有人稱之為“水煙”。
制動桿是貫穿塔制動器的中心軸。金屬塔閘的所有部件套在閘桿上,塔閘的所有部件串聯在壹起,由閘桿支撐。是比較矮的磚塔閘,也有木質或金屬的閘桿。根據佛經記載,剎把也有剎柱、金剎、表剎之稱。剎車桿的結構可以用木桿或鐵桿插入塔頂;如果塔閘很高,就是在壹樓或二樓或三樓頂部插上大木枝。長的剎車桿叫做剎車柱。有的剎柱與塔中心相連,直抵塔底地宮上方。
上面提到的塔式制動器的結構具有代表性。此外,不同時代、不同類型、不同建築材料的塔也發生了變化。剎車桿上有三個、五個、七個、九個串聯的金屬球作為塔剎,如遼寧北鎮重興寺雙塔;有些佛塔的塔座上有壹個巨大的寶頂,如北京的天寧寺塔。保定有不同的形式,如圓形,方形,八角形等。銀川海寶塔的屋頂是方形的葫蘆形,或者說是大蒜形,可能是受伊斯蘭建築的影響。廣州懷聖寺光塔是另壹個案例,寶塔成了風向標,與佛塔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