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足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裝飾習慣。具體做法是用壹個狹長的布袋將女子的腳踝緊緊綁住,從而使肌肉骨骼異常,足部微微屈曲,符合當時的審美。
在封建時代,絕大多數女性大約從四五歲開始裹腳,直到成年後才能解開布。其他人壹生都被包裹著,直到老去的那壹天。
纏足在宋代非常普遍。在明朝,它成為街上婦女的時尚。清朝入關後,中國女性被禁止纏足,遭到漢人的反對。康熙七年,壹條禁令讓壹些滿族婦女甚至纏足。
擴展數據:
放開
真正意義上的踢腳運動,是在19年末,20世紀初拉開序幕的。甲午戰爭的失敗激起了知識分子強烈的民族危機感。他們認為纏足不僅損害了婦女的身心健康,而且削弱了中華民族的抵抗力。女人因為纏足而變得虛弱,這使得男人無法集中精力防禦敵人。
雖然把國家的衰弱歸結於女子纏足是很可笑的,但卻直接刺激了讓足運動的興起。康有為在1882年開始了中國第壹次“不纏足會議”,並率先把女兒和侄女哄上床。
此後,“改革派”將“反纏足”作為重要綱領,反纏足逐漸在社會上盛行起來。1902年,慈禧太後頒布聖旨訓誡纏足,首次對纏足陋習做出了官方表態,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不纏足”的風潮。
秋瑾曾說:“有空的時候,出門不需要求男人。活著就能自立,女兒自然合格。”不僅解放了“半邊天”,中國向現代社會的轉變也是從“不纏足”開始的。
中國網-花開中的女性解放啟示錄
百度百科-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