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煙雨麥積山——厚重的歷史文化聖地

煙雨麥積山——厚重的歷史文化聖地

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50公裏處,西秦嶺小隴山深處,曲徑幽僻,鳥鳴潺潺,溪水潺潺,山巒疊嶂,群峰高聳,蒼松如海。壹座不算太高的孤峰在絕美的景色中拔地而起,卻像壹堆麥堆,臉紫褐,崖面如蜂窩,棧道縱橫飛。當它被煙雨籠罩時,飛過時就像海市蜃樓。這就是被譽為“西北山水女神之冠”的麥基。

與以華麗壁畫著稱的敦煌莫高窟、以雄偉石雕著稱的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壹起,麥積山以造像精美著稱,躋身中國四大石窟之列。

《玉堂閑話》說:山中積麥者,北渡清渭,漸南移,五百裏丘陵山地,中間積麥之處,壹石而起,登高望之,似民間積麥,故名。

歷史上的“五朵野花”時期,民不聊生,神州大地在長矛的揮舞中顫抖。壹百多年後,短暫的十六國化為烏有,在歷史的長河中真的是轉瞬即逝。然而,多年的戰爭留下了毀滅和輝煌的文明。

絲綢之路東起長安,西至羅馬。與南方的茶馬古道相比,絲綢之路的文化更加豐富。在這條曲折坎坷的道路上,不僅有駝隊的足跡,文人商人的仆從,更有歷史的積澱。麥積山是絲綢之路的不朽典範,是古代留給我們後代的寶貴文化藝術財富。

在後秦時期,有人在麥基山鑿佛洞。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裏說野寺殘僧少,山圓路高。麝香睡康乃馨,鸚鵡啄金桃。石穿人,崖鎖屋,上亭晚,百裏見秋。詩中,我們欣賞的是麥積山的美,卻沒有讀到麥積山佛教文明的蛛絲馬跡。

然而,文明的繁榮需要專家的幫助才能實現,這要歸功於南宋初年傳經的兩位僧人,譚紅和高軒。他們壹起住在麥積山,住在壹個寺廟裏,有300多個徒弟。於是,佛的精神越來越強大,香火在這裏越來越受歡迎。越來越多的人把對佛的信仰傾註到麥積山的石窟裏,能工巧匠用虔誠的雙手給我們留下了壹尊尊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的泥塑。

北魏、西魏、北周,以及後來的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掘洞者此起彼伏,造像數千尊。今天,當我們面對保存完好的194個窯洞,7800多件泥塑石雕,1000多平方米的壁畫,北朝八大崖亭,我們無不贊嘆和贊嘆。

當地人說,如果在雨天登上麥基,遠處千山雲霧繚繞,山如海,近處雲霧繚繞,松柏挺拔,遠處盤根錯節。這幅畫叫做“麥基煙雨”,是麥基八景之首。

無論是俯瞰還是站在棧道上,懸崖上高達15米的巨大佛像都給人壹種肅然起敬的感覺。1600年的風雨,剝去了泥塑的壹些棱角,卻沒有吞噬那雄偉的身影。佛像銳利的目光俯視蒼松河流,透出愛的光芒。難怪前蘇聯雕塑家尼·克林杜霍夫參觀完麥積山雕像後激動不已。

我不禁好奇,在如此陡峭的懸崖上,古人是如何爬上懸崖,精心塑造美麗的佛身的?

偉大的文明需要人們竭盡全力去創造和完善,不惜任何代價。據記載,古人鑿石窟時,從下往上堆木頭,建壹層,木頭拆壹層,最後到山腳下。目前當地仍流傳著“南山砍柴建麥基崖”“麥基崖前有千柴”等民歌。

東崖大佛之上是最宏偉的七佛龕,離地80米,壹座雄偉細致的泥塑,展現了北周人精湛的造型技術,為麥積山泥塑之首。

扶著欄桿,不禁想起五代詩人王人禹登麥基時留下的詩句:登上絕壁萬仞梯,靜待白雲;山小檐前,夕陽低廳。極度危險的道路上鮮有危險人物,古巖松鶴頻繁棲息;為了在地平線上留下名字,我刷了壹下石頭,問了問題。

我真佩服王人禹敢於攀登如此危險的懸崖。我猜想,除了勇氣,他的內心壹定還有崇高的信念,因為只有信念才能讓壹個人如此絕望。

如今,昔日詩人詩中的場景早已成為歷史。麥積山經過加固修復,懸崖穩固,棧道蜿蜒寬闊,人們可以在懸崖上自由徜徉,享受遠方。

在麥基的懸崖上,有壹個蜿蜒的小洞,這是從七佛閣到牛兒塘的必經之路。妳需要彎曲膝蓋才能通過。它被稱為“天上的壹個小洞”。有壹個關於這個洞穴的民間傳說。明朝嘉靖年間,四月初八,壹個縣官來到麥積山廟會,上了七佛閣。他看到人群,沒人敢把大鏈子往牛二塘扔。這位縣官當眾虛張聲勢,抓起鐵鏈,踢了兩腳,成功夠到了牛二塘。站在牛二塘,縣令俯視著陡峭的山崖,雙腿顫抖,沒有勇氣從牛二塘返回七佛閣。看到老爺有危險,侍從們叫來壹名石匠。從七佛閣到牛二堂挖了壹個小洞,縣令才得以爬出險境。

如果現在沒有“小洞”,估計也只有幾個人敢通過大鏈從七佛閣去牛二堂了。縣長是勇敢的,因為他不能硬生生的回去壹次,所以才有了今天麥積山的重要壹幕。

在牛二大廳裏,最引人註目的是壹尊金剛踩著壹頭躺在西南方的小牛的雕像。麥基以西60英裏處的臥牛山,據說是壹頭大母牛,正低著頭走向麥基。她是壹頭小牛的媽媽。廟會那天,編織人群的吵鬧聲驚動了臥牛山的大牛。由於害怕傷害她的孩子,大牛對著麥基大聲吼叫。牛二塘的小牛犢聽到媽媽的呼喚,起身離開。當小牛移動時,牛兒塘的墻立即倒塌,整個麥基山都震動了。佛祖緊急命令金剛武士制服小腿。壹個金剛踩在小腿的背上,用力壹踩,小腿再也起不來了。從此,金剛永遠站在小牛的背上。

天水有壹句歌謠說:臥牛山,麥基山,雖然兩座山相距很遠;大牛躺在臥牛山,神牛還在麥基。

歷史的光芒在閃爍,卻總是代代相傳。敦煌的無數經書通過壹介小人王元流失到了其他民族手中,敦煌的壹些壁畫在歷史上無知的人手中成了白墻。也許是因為藏在深山裏,麥基沒有遭受類似莫高窟的歷史浩劫,這是我們的幸運。

感謝那些歷史上為保護麥積山文明做出過貢獻的人。在近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麥積山能夠保存得如此完整,讓我們的後人密切關註。除了“謝謝”兩個字,沒有其他詞可以形容今天人們的心情。

伴隨著那些栩栩如生的泥塑,有著鮮艷的色彩,無論是佛身上的細鉤,還是壁龕墻上畫的祥雲、飛雲、故事、佛像,都依然光彩奪目,文明在這五種色彩中熠熠生輝。

“據說麥積山屬於丹霞地貌,山體結構松散,不易雕刻,所以以泥塑聞名。它是世界上名副其實的東方雕塑展覽館。每年都有無數的遊客從四面八方趕來,天水因麥積山文明而聞名於世。但是,作為每壹個中國文化的傳承者,妳有沒有想過,麥基山並不是壹塊堅硬的巖石,她的身體結構是松散的,正在被時間和自然無情地風化,總有壹天,她會徹底消失!我們現在應該做什麽?我該怎麽辦?”壹個30多歲的導遊用壹句講故事式的講解吸引了壹大群人,語氣中透露出西北漢子對麥積山刻骨銘心的愛。

這個由古人創造的燦爛文明有壹天會消失嗎?雖然我們不確定,但她還是會在未來的某壹天,不知年月地消失!

如果有壹天麥積山文明消失了,我們和我們的後代都是罪人!

風化,該死的風化!我討厭它!好痛!

是的,我們現在急於想的是:我們該怎麽辦?我該怎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