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李桂蘭的剪紙主要以剪窗花和“喜”字為主。每當有人有喜事,或元旦、喬遷、結婚生日,她都幫忙剪紙,以增添節日氣氛,祝生活幸福。隨著手工藝的普及,找她剪紙的人沒那麽多了,但她喜歡剪紙藝術。
40多年來,李桂蘭“就地取材”,在她的手法下,壹幅幅剪紙變成了壹幅幅充滿生活氣息的畫卷,被賦予了美好的祝願。在她家的角落裏,八仙、散花、四大美女、五虎將軍、十二生肖等幾十幅她自己創作和剪裁的作品整齊地排列著,成了她家最獨特的風景。
她的剪紙技藝越來越成熟。她的作品繼承了河湟的剪紙技藝,但也有自己的創新。她的作品精美細致,條理分明,裝飾得當,人物形象飽滿,色彩鮮艷豐滿,整體造型自然大方,寓意深刻,鄉土氣息濃厚。她的作品多次參加各級組織的剪紙交流比賽,多次獲獎。
非遺傳性困難
缺少傳承人: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年紀大了,但年輕人往往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傳承技藝,導致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消失的風險。技能難以復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很多技能需要長期的實踐和經歷才能掌握。如果傳承人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傳授,或者找到合適的接班人,那麽技藝就有可能失傳。
社會認知度低:現代社會,很多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了解和認識,導致對這些文化的忽視和遺忘。提高社會意識是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壹步。資金缺乏:非遺傳承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而政府和社會的支持往往有限,使得非遺傳承缺乏必要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