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和女媧生了少典,少典和安鄧生了神農,神農是黃帝同父異母的兄弟。(shào di n):中國漢族,華胥氏之孫,伏羲和女媧之子,炎帝(神農)和黃帝之父。
神農出生於距今6000年至5500年前的姜水(今寶雞市)沿海。神農(炎帝)發明了農具,用木頭種植谷物。教人種莊稼,做陶器。把麻當布,人穿衣服。他嘗遍了各種草藥,有“神農嘗遍了各種草藥”的傳說,教會了人們醫療和耕作,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他出現後,開創了壹個新時代。因為以農業為主,他的部落被稱為神農部落,被後人尊為中國的農業之神、醫藥之父。在古代被義光和藥店奉為守護神。《齊·姚敏書》是我國北魏時期傑出的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壹部綜合性農學著作,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壹。全書正文共分10卷,92篇,內容包括1500年前的中國農學、園藝、造林、蠶桑、畜牧、獸醫、育種、釀酒、烹飪、儲藏、抗旱等。
玉米栽培技術
種植玉米的土壤需要在秋季進行深耕,利用冬季的低溫殺死土壤中的寄生蟲。只有進入播種期,才能保證幼苗的成活率。簡單的播種就是用鶴嘴鋤在高坡上挖壹個合適的坑,然後澆上適量的水。水滲透地表後,播種,培土,輕輕壹踩腳就完成了最初的種植過程。後期根據不同的生長階段,在玉米苗壹側邊緣進行合理施肥,最後給玉米苗澆適量的水。大面積大面積播種需要科學合理的播前準備。玉米是高坡作物,種植時需要起壟開溝。玉米應該種在田埂和犁溝的平地上。壹般情況下,播種和施肥作業壹次完成,種子和肥料之間的距離應保持在側面5厘米,深度3厘米。歐洲和東南亞
作物種植的歷史是不同的。近東和歐洲始於公元前6500-3500年。東南亞,從公元前6800-4000年開始;在中美洲和秘魯,它開始於公元前2500年左右。最初種植農作物的地區大多是半幹旱氣候的河流流域。在歐亞大陸,農作物種植的方法是先耙地,再犁地播種;在中美洲,因為沒有牛和馬,他們的主要作物——玉米。
古希臘和古羅馬
自公元前2000年起,希臘人就開始種植糧食作物,主要是大麥、橄欖樹、無花果和葡萄,並飼養牲畜。希臘人發明了水車,把水從低處提升到高處。發明了壹些鐵制工具,如犁、鐮刀、鋤頭等。,提高了地中海地區的農業技術水平。他們種植小麥、大麥、小米和葡萄,並飼養動物。公元前200年以前,每個羅馬農民都有1.8-6.1公頃的土地。在接下來的200年裏,富人從國家得到了更多的土地,所以他們讓奴隸工作。
在此期間,國家立法將富人的土地分配給小農,但這壹改革最終失敗。公元200年,許多農民成為佃農;公元400年,這些佃農權利減少,最終成為依附於土地的農奴。
中世紀歐洲
擁有土地的農民把他們的土地分給他們的兒子。這樣,土地少的農民就窮了。尤其是在公元476年羅馬帝國覆滅後,小農們不得不把自己的土地獻給貴族們以求保護。從1000年到1300年,歐洲進入莊園時代,變得非常普遍,尤其是在英國、法國和德國。
在莊園時代,農奴住在地主莊園附近的村子裏,為地主幹活。每個農奴耕種5-12公頃土地,主要種植小麥、大麥、豆類、燕麥和黑麥,並安排休閑用地。這種制度在中國、日本、印度國家也有。解放後,土地改革後,給了貧農和下中農土地,但由於缺少牲畜和農具,生產經營困難。遇到天災人禍,就出現了賣地和借貸。為了防止兩極分化,黨和政府及時引導農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成立了農業生產互助組(1951-1955)和農業生產合作社(1953-1957)。(註:各地起始時間可能不壹致,參考時間為河南省宜陽縣時間)。口糧以大鍋飯的形式按人口分配,人民生活非常貧困。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在全縣農村逐步實行多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起初實行專業承包和聯產承包,後來實行統壹經營和聯產承包的勞動責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