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39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首次出使西域,開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經過後世的發展,成為中外商業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其中絲綢是非常重要的商品。公元1405年,鄭和奉朱迪之命首次下西洋。到1433,他已經七次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就是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足以說明絲綢在中國古代的地位。普通人雖然穿不起絲綢,但經常穿粗布,而貴族尤其是貴族婦女基本都穿絲綢,所以對絲綢的需求很大。
到了唐朝,因為經濟發達,家境稍微好壹點的人都穿得起絲綢。當時對外的商業交流也很發達,尤其是唐朝的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城市!根據古代記錄,壹個阿拉伯商人被邀請到壹個官員家裏。在客廳喝茶時,他看到官員的胸部上方有壹顆痣若隱若現。
阿拉伯商人不禁感嘆,為什麽妳穿兩件衣服,卻藏不住。在驚嘆絲綢的精致的同時,官員告訴他,他竟然穿了五件絲綢,這讓阿拉伯人越來越驚訝。其實也難怪外地人小時候很難看到這麽薄如蟬翼的衣服。
歐洲也不是沒有絲綢,但前期基本都是通過與中國的商業交流獲得的。著名的朱利葉斯·凱撒在公元前49年登基時穿了壹件絲綢外衣。當他出現在人們面前時,人們的目光都被他的薄絹吸引住了。大臣們看到後,都問凱撒是從哪裏得到這件寶物的,才知道絲綢來自遠東的中國。
凱撒“帶貨”後,整個羅馬城掀起了壹股絲綢熱,使得本來就很貴的絲綢價格翻了幾番,最貴的時候甚至比黃金還貴。此後,羅馬帝國也通過絲綢之路從中國購買了大量絲綢。雖然在古代沒有所謂的“專利”,但中國人壹直對制造方法保密。外國人需要花很多錢才能得到壹件絲綢。當然,他們希望自己制造絲綢來打破中國的壟斷。
羅馬曾經派人調查中國絲綢制造的秘密。他們發現這種絲來自蠶,而中國沒有這種蠶,於是打起了歪主意,想偷幾個回來。自然,中國政府不會讓他們把蠶帶回來。出入境時會進行嚴格的審查,所以羅馬人用竹子,把蠶藏在裏面,然後躲過了中國官方的甄別。
就這樣,羅馬人逐漸學會了如何制作絲綢。不過有句話叫“壹方水土,可以養壹方人”。雖然羅馬人偷了制造工藝,但是由於水土的原因,他們養的蠶,吐出的絲,遠不如中國本土的蠶,原料也不好。他們制造的假貨自然比中國的真絲綢少。盡管如此,歐洲人自己制作的土司在國內的銷量還是不錯的。不難想象,如果不是他們偷了中國的絲綢工藝,恐怕中國早就多賺了幾百億外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