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城市的定義是什麽?中國有哪些城市?

城市的定義是什麽?中國有哪些城市?

城市

非農產業和非農業人口集中的地區為主要居住區,包括按國家行政建制設立的城鎮。

我國《城市規劃法》第三條規定:“本法所稱城市,是指國家按照行政建制設立的直轄市、市、鎮。”城市的法律含義是指直轄市、建制市和建制鎮。

壹般來說,人口密集區稱為城市,壹般包括居住區、工業區和商業區,具有行政管轄功能。壹個城市的行政管轄職能可能涉及比它本身更廣的區域。城市裏有建築、街道、公園等公共設施。

中國的城市是壹個行政系統,不能完全反映壹個地區的城市化和工業化水平。作為壹個行政體系,中國大陸的城市分為直轄市、省轄市(地級市和副省級市)和縣級市。反映壹個城市工業化水平的主要指標是非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人均GDP水平和非農GDP占GDP總量的比重。

城市的形成

城市的出現是人類成熟和文明的標誌,也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高級形式。同時,城市帶來的社會問題也壹直困擾著人類。

早期人類三五成群,狩獵,進食。但在對付龐大兇猛的動物時,三五個人的力量較弱,只有聯合其他群體才能取勝。有了群體的力量,收獲就會豐富,捕獲的獵物就不方便攜帶了。找個地方儲存起來,久而久之在那個地方安頓下來。壹般來說,人類選擇定居的地方都是水草和動物豐富的地方。定居下來的先民,為了抵禦野生動物的入侵,在駐地周圍搭起了圍欄,形成了早期的村落。隨著人口的繁榮,村莊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打死壹只動物,全村人好像太多了,發放不方便。所以村內分幾個組,獵物在組內分配。因為群體的劃分是隨機的,那些老弱病殘群體往往抓不到動物,只好依附在強群體上,獲取壹些食物。收獲豐富的群體不僅可以消耗掉所有的獵物,還可以把多余的獵物帶過來,和其他群體交換自己沒有的東西,這樣就形成了市場。《世本左篇》記載,顓頊是“祝融中的做市商”。顏師古指出:“在古代,沒有市場。從井裏收貨,就在井邊賣,這叫市場。”這就是“市井”的由來。與此同時,在其他地方,同樣的村落居住,為了壹個獵物,村落之間經常會發生爭鬥。因此,為了防備其他村莊的入侵,村莊在柵欄的基礎上修建了圍墻。《吳越春秋》壹書有這樣的記載:“築城守君,築國守民。”城市以墻為界,內城和外城是有區別的。內城叫城,外城叫郭。有皇帝的高官住在內城,也有平民住在外城。這裏說的君子,早期應該是壹個獵物豐富、收成豐厚的群體,而百姓是壹個收成不好、難以養活自己的群體,依附於收成豐厚的群體。人類最早的城市其實就有“國家”的意思,這大概就是人類城市形成和演變的大致過程。學術界關於城市的起源有三種學說:壹種是防禦說,即建造城垛的目的是不被外敵入侵;二、市場說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人們手中有多余的農產品和畜產品,需要壹個市場進行交換。交換地點逐漸固定,人多了就有了城,然後就建了城;三是社會分工理論,認為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壹個民族內部有人專門從事手工業和商業,有人專門從事農業。從事手工業和商業的人們需要壹個聚集起來進行生產和交流的地方。於是,就有了城市的產生和發展。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主要組成部分,城市也隨著人類的文明和進步而發展。農耕時代,人類開始定居;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城市興起,城市文明開始傳播。其實城市在農耕時代就出現了,只是功能是軍事防禦和舉行祭祀儀式。它沒有生產職能,只是壹個消費中心。當時城市規模很小,因為周邊農村提供的余糧很少。每個城市和它所控制的農村構成壹個小單元,相對封閉,自給自足。學者們普遍認為,真正的城市是工商業發展的產物。如13世紀的地中海沿岸、米蘭、威尼斯、巴黎等。,都是重要的商業貿易中心;其中,威尼斯鼎盛時期人口超過20萬。工業革命後,城市化進程大大加快,城市因為農民不斷湧向新的工業中心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到第壹次世界大戰前夕,英、美、德、法等西方國家的絕大多數人口已經生活在城市裏。這不僅是富足的標誌,也是文明的象征。

城市類型

“市”的提法本身包含兩層含義:“市”是行政區域的概念,即人口的聚集地;“市”是壹個商業概念,即進行商品交換的場所。最早的“城”(其實應該是我們現在的“鎮”)是在商品交換聚集了人們之後形成的。城市的出現也與商業的轉變直接相關。起初,城市中的產業集聚也是為了使商品交換更容易(本地加工,本地銷售)而形成的。在城市直接加工銷售,相對於把加工好的商品拿到城市進行交換,是隨著工業城市的出現而出現的壹種商業變革。城市包括城市規模、城市功能、城市布局和城市交通,這些方面的變化必然會對城市的商業活動產生影響並促使相應的變化。

城市經濟學將城市分為不同能級,如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國際大都市、世界城市等。城市能量水平分類的壹個標準是人口規模。我國根據城鎮非農業人口數量將城市分為四類:20萬人口以下的小城市,20萬至50萬人口的中等城市,5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其中人口達到65438+。

根據城市的綜合經濟實力和世界城市發展史,城市分為市場型、功能型、綜合型、城市群等類別,也是城市發展的各個階段。任何城市都要經歷市場化階段。

市場型城市屬於周邊農民或手工業者商品交換的聚集地,商業主要由交易市場、商店、賓館、飯店等配套服務設施組成。市場階段的城市在中國主要有集鎮;

功能型城市通過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優勢產業的集聚,開始發展自己獨特的工業產業,從而使城市具有特定的功能。它不僅是商品的交換場所,也是商品的生產場所。而產業分工形成的城市功能單調,對其他地區和城市之間經濟交流的依賴性增強。商業開始從封閉的同城交易向開放的同城交易轉變,批發貿易業有了很大發展。這類城市主要包括工業城鎮和旅遊城市。

綜合型城市,壹些地理位置優越、產業優勢明顯的城市,經濟功能趨於綜合,金融、貿易、服務、文化、娛樂等功能得到發展,城市的集聚力日益增強,從而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經濟水平,成為區域性、全國性乃至國際性的經濟中心和貿易中心(“大都市”)。商業從簡單的商品交易發展到綜合服務,商業活動也擴展到促進商品流通和滿足交易需要的壹切活動。中國這類城市的典型是直轄市和省會城市。

城市群(或都市圈)。城市的經濟功能不再體現在壹個孤立的城市,而是由壹系列以壹個中心城市為核心,並與之有密切經濟聯系的中小城市組成。比如美國大西洋沿岸的博舒厄城市帶,日本的東京、大阪、名古屋,英國的倫敦-利物浦城市帶。上海所在的長三角實際上正在形成壹個經濟聯系緊密的長三角城市群,整體經濟功能日益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