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韻書是根據聲、韻、調的關系來組織漢字的字典。因為它側重於聲韻的劃分,簡而言之,可以說是壹部韻書。中國古韻書有助於探索中國歷史上某些時期的漢語語音系統,研究漢語語音發展的歷史和規律,了解古人寫詩、作詞與韻書的關系。有的古韻書保留了很多古文字的古義,有的則集中了不同時期的異體字和俗字。這些對於閱讀古代文獻和研究漢字進化史都有壹定的參考價值。因此,韻書是中國文化遺產的壹個方面,對發展社會主義新文化具有借鑒意義。?同其他事物壹樣,中國古韻書歷史悠久,有壹個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古韻書的編纂體例大致可分為三類:第壹類是先將漢字按聲調分類,然後在每個聲調下劃分韻部,再按每個韻部的同音字排列,如《廣韻》。第二種是先分韻,再按每個韻裏的聲調分開,再按每個聲調裏的同時字排列,比如中原韻。第三類是先分韻,再把每個韻裏的聲母分類,然後按照聲調分別排在同壹個字裏。Yun Lulve易通就屬於這壹類。總之,無論如何分類排列,都與漢字的聲、韻、調息息相關。不言而喻,漢字的聲、韻、調是韻書的基礎。
據文獻記載,中國古代最早的韻書是三國時期任偉·鄧梨編纂的《聲類》。《聲》這本書至今沒有流傳下來,關於鄧梨生平的情況也是不祥的。《隋書經濟誌》記錄了10卷聲音,這些聲音是根據中國古代音樂中使用的術語,即“宮、上、角、正、於”排列的,而不考慮押韻。音類有11520個字,比許慎《說文解字》多2167個字。對訓詁學有壹定的貢獻。比如《說文解字》用“蜀”來解釋“蜀”,似乎“蜀”和“蜀”是壹回事。但《聲》中指出,兩者是有區別的:“呼吸慢就是起哄,呼吸快就是吹。”這個解釋非常合理和恰當。?
曾在工作的人繼聲類之後,又仿聲類編纂了六卷《韻集》。《紀昀》的編纂體例是按五音排列,不考慮聲韻部。略有不同的是,同音字在每篇文章中都是分組在壹起的,同音字的列表主要是以傳統的讀音為主,也是壹個雜音。因為紀昀的命運和盛蕾壹樣,早已不為人知,更多的細節不得而知。?
中國現存最早的韻書是隋代陸發言編的《切韻》。據《切韻序》介紹,《切韻》成書於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是在參考古今字書、呂晶《紀昀》、夏侯蓋《韻略》、楊秀芝《韻略》、李記《蒲圻》、杜太清《韻略》的基礎上寫成的。《切韻》共五卷,編輯體例分為同韻***193韻;按反正切分音;目前每個韻中都有壹個數字來表示韻的順序;該書最大的缺點是韻腳註釋簡單,壹般不參考出處,有的根本沒有解釋。切韻12158字,比《說文解字》多2806個。《切韻》問世之初,很多人針對其不足之處,對《切韻》進行了添字、補訓、加註。人們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最有影響的是王·。他寫過《切韻》,其中指出切韻“重時尚、重風俗,以為規範,字若少,字義復雜”,很有見地。《切韻》是在研究分析六朝韻書的基礎上寫成的,是對前代韻書的繼承和總結,是這壹系列韻書的定型之作,也是韻書史上壹個極其重要的裏程碑。《切韻》最大的價值在於它在漢語語音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可惜此書早已失傳。?
唐朝開元年間,唐人孫逵寫了《唐雲》。全書共分五冊,平聲部分上下兩部,平聲部上有26韻,平聲部上有28韻;論52韻的音;57韻;入聲有32韻,共65,438+095韻,比陸發言《切韻》高65,438+0韻,低65,438+0韻。全書26194字。《唐雲》很註重正字,所以,“字體在旁,點出意思,學木,作詩,識字。”校形主要依據南朝谷亮王也的《說文解字》、《片玉》等古代書法書籍。《唐雲》的出現,使韻書更加完善,更加字典化,這是壹個很大的發展。《唐雲》這本書在唐代影響很大。《東齊編年史》中,宋代的徐ZZ說:“自孫瑜收後,書皆廢”,大概也是這個道理。?
在中國古代韻書史上,宋代《廣韻》和《集韻》是兩部重要的韻書。《廣韻》是宋代的官方著作,即皇帝命陳彭年、邱勇等人集體整理編輯。廣韻是《切韻》的延伸,全稱是《重建大宋廣韻》。寫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廣韻》是中國第壹部官方韻書,也是現存最完整的韻書。也是切韻、唐韻的傳承,是前代韻書的代表作。《廣韻》歷來版本眾多,包括眾多的註釋本和簡化註釋本。周祖謨對張澤存的印本進行了認真的校勘,命名為《廣韻校本》,是目前最好的壹部書。中華書局再版,1960出版。《廣韻》共5卷,26194字,191692字,分為四聲206韻。書中每個字按韻歸部,第壹釋義,第二註音,同音字全部排列在此前綴下為壹組。如有不同讀音,請單獨註明;如果字體不同,則附加在單詞上。如:以“之”為韻的“之”字是本組中的前綴,“之”字列在後面。發音壹樣,只有釋義,不再註音。這樣,《廣韻》就相當於壹本同音字詞典,我們可以根據其中壹個字的讀音來推斷出壹組字的讀音,這和現在的詞典根據漢語拼音來接受同音字是壹樣的。《廣韻》的重要價值,壹是保存了大量魏晉唐宋時期的矛盾,二是對其進行了訓詁,為我們研究古代漢語訓詁整理了豐富的材料,無論是韻書還是辭書都是壹部重要的著作。?
365,438+0《廣韻》刊行後,即宋四年(公元65,438+0037),宋祁、認為《廣韻》“用舊文較多,但略繁”,建議重修。於是,宋仁宗命北宋訓詁學家丁度、宋祁等人重修《廣韻》,最終於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重修。皇帝賜名“紀昀”,頒布天下。《集韻》與《廣韻》的區別主要有六點。首先,卷的數量從5增加到10。其次,調整了韻部,簡化了音符。壹般《廣韻》註釋較多,但《集韻》中適當刪減。第三,增加了字數。《集韻》的收詞原則是“從寬而行”。不管壹個字有多少種不同的寫法,不管是所謂的正體、古風還是俗體,只要有證據,都壹壹收集。吉韻* * * 53525字,比廣韻多27331字。是中國字數最多的韻書。第四,糾正和補充詞義,增加古代和外國語言。第五,改變了註音的順序,即先註音,後釋義。古籍六引保存了壹些有價值的原文和原義,是《集韻》最大的成就和功績。現存早期紀韻有宋刊本和應松抄本兩種,其中以《集古閣》應松抄本最為著名。《集韻》編纂後,流傳不廣,特別是元明時期,人們並不重視。直到清代才受到學者的青睞。這本書在語音(指宋代語音)和詞義的研究上有壹定的參考價值。?
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元朝人黃公紹編《古今韻》。這本書資料豐富,涵蓋了《說文》古文、夏姬文立民間散文、律書方法技巧、樂府方言和經史子集。但與黃公紹同時代的學者熊忠認為古今韻社“卷帙浩繁”,怕“四面八方的學者讀不全”,就把復雜而重要的著作刪掉,把缺失的補上。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改編成《古今韻社》三十卷。《古今韻集》的編纂在形式上繼承了傳統的韻部劃分,但在實際劃分韻部和和聲部類時考慮到了當時的實際讀音,為漢語語音史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此外,該書引用了古籍記載,對前人文字傳偽的情況作了大量說明,糾正了《說文》中的許多錯誤,為研究古文字的形、音、義關系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證據。現存元明版古今韻本不多見,最易見的是清光緒九年淮南書局再版。?
《古今韻集》之後,完全擺脫了正統韻的束縛,按照實際讀音編寫的韻書就是《中原韻》。《中原音韻》是元代周德清根據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等當時戲劇家所用的韻腳編輯而成。初稿完成於元太定元年(公元1324年),復印流傳數十份。直到元朝元年(公元1333年)才被修改,寫成定稿,正式刻成。今天能看到的只有印刷版。《中原音韻》的編排簡潔實用,與以往的韻腳有很大不同。全書分19韻,四聲不分,與元曲四聲有關,韻標二字。平聲分陰陽,入聲分別發平聲、上聲、去聲。所以它的四聲是平調、上聲、升調、降調,和老的平調、上聲、去聲、入聲是兩回事。如果不正視當時的語音現實,重視戲曲用韻的實際需要,周德清的徹底改革肯定是不可能的。韻書如《韻回》,當時主要以普通話和讀音為主。而中原音韻,反映的是當時的口語,而不是語音。總的來說,讀音有些保守做作,甚至有壹種兼顧方言的味道。這個系統忠實地反映了這種讀音,為研究普通話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但僅僅了解當時生活語言的語音系統,研究壹些語音現象的演變規律是不夠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原音韻顯示了其無可比擬的價值。
明代樂、宋濂等人潛心洪武8年(公元1375年),編撰了壹部官韻——《洪武真韻》。這本書的編纂原則是“壹以中原之雅為綱”,前後修改了六次才定稿。《洪武韻》有22個平調,22個上聲和22個降調,10個入聲,76個* * *分韻。與古今韻不同,沒有明確標註每個韻下的音類。學者劉以反切協會為基礎,撰寫了《洪武聲類考辨》,歸納出31類。?
明朝七年(公元1442年),毛蘭(雲南紫亭秀人)完成了另壹部韻書《雲呂壹通》。這本書分為20首韻文。第壹個10韻有平、上、遠、裏四個聲調,最後壹個10韻沒有裏。在聲音類別方面,這本書有明確的劃分,***20個類別。作者用了壹首詩《早梅詩》來概括:“直答中的早梅/壹枝暖/冰雪未見/春自天上來。”這幾個字各自代表壹類聲母相同的字,如“東”字,代表的聲母與東相同,如多、當、東、丁、的、地等。毛蘭認為,以前的書法、韻書對讀書人來說很方便,但書中的“古文”、“文淑”等怪書形式不同,有“同形異音”和“同形異音”之分。並且解釋復雜瑣碎,全書往往多達“數十萬字”,令“普通讀者難以閱讀”。為了便於初學者了解,他編這本書只收錄了“施俗”四個字,“音義相同但字形不同的,只收其中壹個”以上是從字形和字義來說的。從語音學研究的角度來看,《韻略藝通》分類的20個音系是其最大的貢獻,對中原音韻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清代出版的《韻書》是李光地等人用詔書編纂的第壹部韻書。該書成書於清朝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18卷。其韻分為106韻,每個韻中的字按“開、齊、合、捏”四音和36個字母排列。按照當時北方官話的發音,聲調是切的。對仗:用韻為“之”、“正”、“於”、“於”、“宋”、“馬”;下面,取能收到原韻的詞,濁音以“影”為聲母,濁音以“喻”為韻母。另外,如果有聲音沒有文字,再舉壹個例子。這本書對單詞的意思做了簡要的解釋。《音雲朱正》最大的特色和成就就是對反切的改革。它改革了舊押韻書的拼寫,使反切變得簡單、通順、易讀,克服了“用法復雜、發音困難”的缺點。該書是研究現代語音演變的重要資料,在音韻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辭源》、《辭海》等重要辭書至今仍用《音韻轉微》的反切來註釋單字。?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韻書產生和發展的軌跡,了解它們的風格、特點、作用和影響。這些無疑對我們研究字書和韻書的歷史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