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妳說露水像電是什麽意思?

妳說露水像電是什麽意思?

愛情就像露水和電。妳什麽意思?

“露如電,如夢泡,故曰觀”,佛經中說。其實在白話文裏就是:這麽看,這些東西撐不了多久,壹下子就空了。把愛情放在這句話前面,無非是說愛情這個東西,玩了之後就結束了,最後是空的。——不懂它美如露水,艷如閃電,就這樣完了。

別說我刻薄,我其實反對這種觀點。我相信愛情是可以長久的,關鍵是戀愛雙方是否願意繼續經營下去,補充下去,而不是壹味的強求。有點像情侶攢錢買房。他們越無私,最後就越有錢,能住的房子也越大越舒服。越是自私,連買房的錢都不知道怎麽花,最後的結果就是沒有房子住。

壹切如夢,如露,如電。這是什麽意思?

《金剛經》結尾有壹句話,“萬物皆法,如夢如泡,如露如電,所以要這麽看。”

意思是壹切如夢幻泡影,這壹刻有無常。只有深入思考它的無常,才能放下心來,避免煩惱和妄想。

《金剛經》中“壹切皆是佛法,如夢如泡,如露如電”是什麽意思?

《有為法》中的“法”是指世間壹切現象。“有為”是指因緣(條件)的形成。

換句話說,世界上所有因緣、因緣結合而產生的現象和事物都是暫時的,像夢幻泡沫壹樣不真實。因為事物是由條件構成的,壹旦四川事物存在的條件消失,事物也就消失了。壹切都是暫時的,都會消散。

壹切由條件構成的現象都是虛幻的,像夢泡,像露珠閃電,所以我們要這樣看世界。

這是佛教空性的經典表達。

樓主如果想了解更多的佛教哲學,可以去看看臺灣省世聖衍真傳。這是壹本非常好的佛教思想介紹小冊子,但是介紹的非常到位。

《金剛經》中“壹切皆是佛法,如夢如泡,如露如電”是什麽意思?

“萬物皆法,如夢如泡,如露如電,理當如此看待。”

這就需要只知門派的“五百法”,妳可以深入研究壹下。

所有有前途的方法

“壹切”:表示壹切,存在與不存在,意識與無意識之和就是壹切。

《有為法》:壹切因緣合而生。與“不作為”相對。

很好地

【比如】:喜歡...,似乎...

“夢”:壹個夢,壹個夢。因為人反夢,是為夢而寫的。

“幻”:幻,虛無。如空中的花,水中的月,都不具備。

【氣泡】:水泡。當波浪上升時,氣泡會消失並再次生長。人是浮躁的。

“影”:影子。因為太陽和月亮的光,壹切都有陰影。如果沒有太陽和月亮,就沒有影子。

“夢泡”都是因緣造成的,什麽也得不到。

像露水,像電。

“露”和“電”也是因緣而生,不能長久,是短暫的。露水只在早上和下午消失。閃電只是壹瞬間,壹閃而過。

我們應該這樣看待它

我們應該這麽看。妳怎麽想呢?因緣法,我說,空,假名,中國道德。

壹切如夢,如露,如電。這是什麽意思?

因緣和結合而生的壹切都是虛幻和永恒的。作為夢,作為幻,作為露,作為電,我們就應該這樣去體驗,去觀察,去理解這個世界。

可以看看農民姜維的金剛經講義。聽說姜居石得了三昧。

有法,是因緣、造化、生滅、妄想的產物。

佛的本性是無為。可以看看《六祖壇經》。但最巧妙的是,空間不離開存在,存在不離開空,空是唯壹的,真空是奇妙的

空性是通過打破所有對名利和外表的執著而呈現的真相。

空指的是廣闊的領域,所有的法律都可以被包含,理解和應用,沒有任何阻礙,因為沒有所有的法律。-文傑大師

壹切如夢,如露,如電。這是什麽意思?

意思是佛祖告誡我們,就算我們壹千萬歲,也不壹定有結果。為什麽?壹切為佛法效力的事,世間所做的事,或不做的事,都是凡人的堅持,做什麽或不做什麽,對佛都是壹樣的。那麽如何擺脫呢,就是把這些方法當做夢的泡沫,當做朝露,閃電,壹切都是瞬間,壹切都是夢。當然,其實凡人。也就是說,先這麽看。雖然不了解,但也不能頓悟,先這麽看。簡單來說,先看到答案,再從答案倒著看,也是可以的。

此詩句最早出自《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最早的譯者是姚琴三藏大師鳩摩羅什。《金剛經》有好幾個版本,但鳩摩羅什的版本是最受歡迎的。禪宗所倡導的《金剛經》是禪宗的著名經典。後來由於佛經篇幅適當,五千多字的經文很容易背下來,更重要的是背經功德顯著。唐朝以後,名僧大德頌經。

臺灣省著名的禪宗老師曾經說過,念誦金剛經有消災、解怨、除罪的功效。念誦金剛經的方法是:選擇不分段的大字號易讀金剛經(世界上剩下兩種經典:壹種是分段的,分成三十二分;壹個不分段)。最好是每天早上精神好的時候,洗完手之後,用壹顆清凈的心去讀,壹口氣讀三遍。當妳讀的時候,不要在意經文的意思(不能把心分開,不要打坐)。看完之後,可以結合經文,冥想幾分鐘,看看內心的感受。只有這樣念誦金剛經,才能證明“萬物如夢泡”的感覺(這是念誦金剛經的最高境界),而這種狀態(感覺)被證明後,虛幻的世界就不會被視為真實。因為外面的壹切都是心的實現,不是真的;同時,環境決定人心。佛教說“心生而無境”,這是絕對的真理。妳回憶壹下:我們的思想是不是都是我們所見所聞所感留下來的外在記憶?如果沒有外在的境界,我們會有這些記憶,思想,或者思想嗎?肯定不是。但是我們大多數人都做不到這壹點,包括壹些修行者,因為雖然我們心裏知道外在的虛假,但是我們還是把假象當成了真實。比如妳今天出門,摔了壹跤,把腳摔斷了。好痛!妳覺得這是假的嗎?今天,妳做生意賠錢了。妳覺得這是假的嗎?妳不能把這些經歷當成假的,答案是肯定的。為什麽?如果把世間的壹切或妳過去的思想、行為都視為虛假,佛教又如何勸人“作惡多端,行善積德?”如果都是假的,還有什麽善惡可言?畢竟妳的善惡還在,善惡終有報。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又不是不報。還不是時候。妳肯定會說,妳先說是假的,再說是真的,這不是矛盾嗎?不完全是。因為佛教中的“世界是虛幻的”意思是:不要執著於過去的恩怨,既往不咎,求妳放下;不要執著(常想),這才是佛教真正的世界觀,也是金剛經中四句話的真正含義。可是,妳說我知道,我還是做不到,放不下。如果領導白天扣我獎金,晚上回家,我心裏還是會憤憤不平的...於是,歷代很多高僧大德都勸人們念誦金剛經(或者精修),念誦金剛經到最高境界就是“苦”。只有在妳痛苦的時候,才能“如幻”而釋懷!從現在開始,妳不會執著於過去的恩怨,也不會擔心未來會發生什麽。因為妳只活在當下,放下壹切,妳就想:這不是人生最幸福最快樂的事嗎?

壹切如夢,如露,如電。這是什麽意思?

也就是說,所有有前途的方法,比如我們蓋的房子,我們的財產,我們的愛情。親情。這壹切,就像壹個夢的泡沫,會在壹瞬間成為過去,在壹瞬間消失。就像清晨的露珠,雨天的閃電,轉瞬即逝。

應該是這樣的。

比如我們回憶童年的時候,是不是像露水或者電壹樣,壹瞬間就消失了?壹個老人回顧自己的壹生,也有同感。終其壹生,閃電通常會過去。所以莊子也說,天地之間,如果是壹眨眼(差距的意思),那只是突然。

人的壹生會在壹瞬間過去,那麽重要的是什麽?

答案是:我不帶,只有行業唯壹。世界上的壹切都帶不走,只有妳自己的事業,緊緊跟著妳,決定著妳的未來。

業力分為善業和惡業。我們所做的善惡,緊緊跟隨自己,決定了我們未來的快樂與痛苦,這也是為什麽我們的祖先懇切地要求我們積德。

壹切如夢,如露,如電。這是什麽意思?

這是天涯論壇給出的解釋:

什麽是“有為法”,什麽是“無為法”。最簡單的比喻就是水和浪。當水面平靜如鏡時,此時的水是“無為”的。當水面出現風浪時,此時的水是“有希望的”。

壹個真正的法界,在佛教中又稱為“真如”、“涅槃”、“法身”、“本色”,是平靜的水面,是“無為法”。這個時候,沒有波動。沒有了光波、聲波,沒有了壹切“色靠思悟”的波動,整個世界就像老子在《道德經》中描述的空無,但壹切都可以在這空無中誕生。“道是物,但也只是物。”嘿嘿,裏面有形象;嘿,裏面有東西。"

當無知的“風”吹來時,水面上出現了波浪,出現了形狀。這就是“有為法”。妳所能看到的,聽到的,摸到的,感覺到的,都是真法界產生的波動,所以有相的,都是有為法。我們的世界是有為法,極樂世界也是有為法。

只要是“有希望”的,都是不穩定的,因為不可能讓水面的波浪穩定下來,水面終將回歸平靜,這是永恒的,波動是暫時的。

所以在金剛經中,“萬物皆有其道,如夢如泡,如露如電,所以要這樣看”。佛陀所比喻的那些東西,如夢、水泡、電、露,都是不穩定的代名詞。需要仔細品味。

露水像電是什麽意思?

“世間有法,如夢如泡,如露如電。”

這是壹個佛教術語,主要意思是,喜怒哀樂,壹切開心不開心的事都像夢、泡、露電壹樣,沒有什麽是絕對的。他們轉瞬即逝,我們要保持平常心。

就像佛家說的,萬物皆有規律,如夢如泡,如露如電,所以要這麽看。這個夢,幻覺,泡沫,影子,露水,電。叫做六喻或六喻。

壹切如夢,如露,如電。這是什麽意思?

這是金剛經裏的頌詞。意思是世間萬物如夢,虛無縹緲,不真實,瞬息生滅,如朝露閃電。很難理解。例如,在電影放映機中,鏡頭每秒開關二十四次,即每秒二十四張底片。我們在屏幕上看到的被認為是真實的。而佛陀告訴我們,宇宙中所有的幻相都是壹個組合相,最基本的物質是壹張膠片底片。而這種幻覺的誕生和死亡是每秒24次以上。佛說:壹個響指就是60秒,壹瞬間生死900次。我們壹秒鐘打四次響指。然後有兩個生滅,所以我們看到的壹切都以為是真的,無法分辨。看到這個真的很像大乘菩薩。作品的深度可想而知。我們的身體也是瞬間生滅的結合體,細胞是永恒的。世間萬物無常,必有敗壞。只有不朽的真理,如佛性,才是真的(心)。它是各種法律的本體,各種法律都是靠它來實現的。佛菩薩經過實踐證明了清凈無為,回歸到了不朽純凈的本體,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比如夢的境界從何而來?佛陀把能夠呈現夢境的事物比作頭腦。夢裏有山川,有亭臺樓閣,有世俗的欲望,讓人以為夢裏是真實的。醒來是神奇的。佛陀告訴我們,我們現在做夢,只有不變的身心才是真的,壹切會變的都不是真的。佛菩薩雖已大解脫,卻是不朽的,在禪悅中,變得無量無邊,大悲只為將眾生從夢中喚醒。因為佛、眾生、壹切法都體現在同壹個佛性裏,所謂無慈悲、大悲同體,佛與眾生合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