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七年級歷史的知識點。
明清時期的經濟發展與“閉關鎖國”
壹、明清時期的經濟發展
1,從國外進口農產品
玉米、紅薯、土豆、花生和向日葵
2、棉紡織業從南方轉移到北方。
3.絲綢業的發展
(1)絲綢行業中心:蘇州、南京
(2)絲織業的規模:南京的絲織業到清朝時已有3萬多臺織機。
4.陶瓷工業中心:景德鎮
5.商品經濟空前活躍。
(1)全國商業城市:北京、南京。
(2)明清商人是指皖南的晉商和徽商。
第二,萌芽資本主義的出現
“機器使用者出力,機器工人出力”最早出現在蘇州和松江的紡織業。機械師是早期的資本家,機械師是早期的雇傭工人。他們之間的這種雇傭關系和雇傭關系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第三,“閉關鎖國”政策
1、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
(1)堅持傳統的農業觀念,以此來壓制和限制私營工商業的發展。
(2)認為中國物產豐富,不需要與外國進行經濟交流。
(3)為了抵抗西方殖民主義者對國家領土主權的侵犯。
(4)恐怕沿海人民與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
2、“關門”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將沿海居民移往內陸數十裏,不得擅自出海貿易。
(2)清朝統壹後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前期:開放四個口岸為外貿口岸,對出口貨物種類和出海船舶載重進行嚴格限制。
後期只開放廣州為外貿口岸,規定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壹經營管理貿易。
3、“關門”的影響
(1)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起到了壹定的自衛作用。
(2)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的發展;
(3)限制中外文化交流,使中國無法掌握世界先進的思想、文化、科技,使中國落後於時代。
總結七年級歷史的知識點。
壹、華南農業的發展
1,江南農業發展的表現:
(1)農作物品種介紹(占城水稻)
(2)以水稻為主的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蘇滬熟,天下飽”)
(3)推廣種植茶葉、棉花等經濟作物(棉花:從廣東、廣西、福建到長江流域)
2.江南農業發展迅速的原因是什麽?
(1)經濟因素:中原大量人口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氣候變冷,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生長;南方的自然條件仍然很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戰亂較少,為經濟發展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
第二,華南手工業的繁榮
1,絲綢業水平的提高(四川絲綢業“天下第壹”)
2.棉花產業的興起(海南島向東南沿海發展)
3.制瓷業的成就(哥窯的冰裂紋瓷;瓷都:景德鎮)
4.造船業的發展(宋代造船業成為當時世界第壹;廣州和泉州有發達的造船工業)
第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1.南方商業城市的發展(商業城市:開封和杭州)
杭州改為都城臨安後,其繁榮程度遠超北宋時期的開封。
2.海外貿易的發展
(1)世界著名的大型商埠:廣州、泉州;
(2)中國商船近至朝鮮、日本,遠至阿拉伯半島、非洲東海岸;
(2)成立市航運處(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
3.貨幣制度的變化(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出現在四川:餃子)
總結七年級歷史的知識點。
隋朝的統壹和毀滅
知識點1:隋朝的建立和統壹
1.成立時間:581年;創始人:隋文帝(隋文帝);首都:長安
2.統壹時間:589年;統壹標誌:隋、陳;
意義:結束了長期的分裂,順應了統壹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
3.其滅亡的原因:楊迪皇帝的殘暴統治(過分熱心,對人民的資源毫無同情心,沈溺於享樂和奢侈);時間:618;事件:楊迪在江都被殺。
知識點二:文帝統治
措施:發展經濟,編制戶籍,統壹南北貨幣制度和度量衡制度;加強集權,提高行政效率。
功能:促進了社會經濟的快速恢復和發展——強大的國力。
知識點三:隋大運河
建造者:隋朝皇帝楊迪
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的統治。
段名:永濟運河、通濟運河、韓溝、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重要城市:卓君(北部)、羅陽(中部)和余杭(南部)。
作用:加強南北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
知識點四:科舉考試
隋文帝:初步建立了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
楊迪:進士科的設立標誌著科舉制度的正式確立;
意義: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壹大變革,強化了皇帝選官用人的權利,擴大了選官範圍,使有才能的人能夠參政議政,也促進了教育的發展,成為歷代選官的主要制度。
第二課從“貞觀之治”到“開元之興”
知識點壹:唐朝的建立與“貞觀之治”;
1.唐朝建立:618;創始人:李源(唐高祖);都城:長安。
2.李世民(唐太宗),國號貞觀。
3.唐太宗的主要活動(治國政策和措施)
(1)用人:吸取隋朝暴斃的歷史教訓,勤於政事,虛心納諫(魏徵),從善如流;廣納賢才,知人善任(方、杜如晦)。
(2)政治上,進壹步完善三省六廳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和決策程序;制定法律減輕懲罰;增設科舉科目,鼓勵士子報考,進士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嚴格考核各級官員的政績。
(3)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勞動負擔,鼓勵農業生產的發展。
(4)軍事上:貞觀年間,唐太宗出兵反擊,先後擊敗東西突厥,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
3.貞觀之治: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相對明朗,經濟進壹步發展,國力增強,文化教育繁榮,長期稱為“貞觀之治”。
知識點二:武則天皇後:
1.武則天改國號為“周”,是中國歷的女皇帝。
2.武周(武則天)統治的措施和作用:
(1)度量值:
對抗敵對的官僚和貴族;
大力發展科舉制度,建立殿試制度,親自面試考生,不拘壹格選拔人才,擴大了執政基礎;
繼續執行貞觀以來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措施,重視發展生產。
(2)作用:社會經濟得到持續,人口不斷增加,邊疆得到鞏固和發展,為“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知識點三:“開元史聖”:
唐玄宗前期的改革措施與盛世的形成:
1.措施:重用人才(姚崇、宋敬),實行壹系列改革。
整頓吏治,裁減冗員;
發展經濟,改革稅制;
重視文教,編纂經典。
2.開元盛世:唐玄宗初年,年號“開元”。當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實,人民生活安定。唐朝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鼎盛時期,成為“開元盛世”。
3.註意課後提問。
唐高祖-李淵-建立了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之治
武則天——鄭愷開元,治宏貞觀
唐玄宗——李隆基——開元盛世。
4.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知識點壹:向唐朝派遣使節:
1.背景:唐朝時期,中日兩國交流頻繁。日本為了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向中國派遣使節,當時稱為“遣唐使”。也有許多留學生和僧侶跟隨使節來到中國。
2.規模:日本駐唐朝的使節有十幾個,最多的壹次有500多個。
3.影響:他們把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歷法、文字、典籍、書法藝術、建築技術送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知識點二:鑒真杜東:
1.評價:鑒真是唐朝與日本文化交流中有影響的人物。
2.六下東方:鑒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請前往日本。前五次旅行都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成功,他也因為過度勞累而雙目失明。然而,鑒真決心繼續他的第六次日本之旅,並最終於754年到達日本。
3.鑒真的貢獻:他在日本教授佛經,也傳播了日本的醫學、文學、書法、建築、繪畫等。,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貢獻。
知識點三:唐與新羅的關系
1.新羅強盛後,派遣天下及海外留學生研究中國唐代文化。
新羅產品在唐朝的進口中排名第壹。
新羅模仿唐朝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舉制度選官,引入中醫、天文、歷法計算。
朝鮮音樂也傳入唐朝。
知識點四:玄奘西行:
1.概述:貞觀初年,僧人玄奘西行天竺取經。他不畏艱難,歷盡艱辛,經過四年的長途跋涉,到達了天竺。
2.主要活動和貢獻:
(1)在天竺:遊覽天竺名寺,研究佛學。曾就讀於佛教機構那爛陀寺,成為著名的佛學大師。
(2)回國後:玄奘帶著大量佛經回到長安,然後主持佛經翻譯工作,為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3)《大唐西域記》:根據他的口述,由他的弟子記錄在壹本書中,書中記載了他所遊歷的65,438+0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河流、風土人情和社會風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壹年級歷史(人教版)第壹冊知識點總結
★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歸納
★七年級歷史考試必考知識點總結
★壹年級歷史第壹冊知識點總結+復習大綱
★ 2018總結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大全
★七年級上冊歷史各單元總結。
★總結壹年級歷史重點知識點。
★壹年級歷史第壹冊知識點總結
★七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歸納結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