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中國古典音樂有多少種類型?

中國古典音樂有多少種類型?

周朝時,政府部門設立了以“大樂思”為首的音樂機構。教學課程主要包括音樂道德、音樂語言和音樂舞蹈。所謂德,就是“中和、中庸、孝順”的倫理觀念;音樂語言是“揚道、諷道、言說”等倫理行為準則;樂舞包括大舞小舞等樂理,音樂詩的吟誦,舞蹈以及六代樂舞的表演。除了樂舞之外,周代宮廷還有頌、雅等其他隆重的儀式和歌曲,供皇帝祭祖、射、學、會二王之用。以及內宮後妃們唱的房中樂,沒有編鐘和琴,只有琴瑟伴奏。

春秋時期正式記載了壹種計算五聲音階各音弦長比的數學方法,史稱“三分得失法”,完整地描述了我國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正、輿的名稱。與五聲音階共存的還有七個音,它的半音位置在四五度到七八度之間。每壹個音都是宮、商、角、變號、符、羽變,是用三點得失法得到五聲音階後進壹步計算的結果。

隋唐時期,南北統壹。在這壹歷史時期,詩歌被收入名曲,文學與音樂的融合成為中國古典音樂發展的壹個特征。李白的《關山月》、杜甫的《清明節》、劉禹錫的《支竹歌》、王之渙的《涼州詞》、王維的《陽關歌》、龍頭吟、柳宗元的《漁父》等。

宋代也是中國音樂與文學交融的重要歷史階段。宋代是詞曲創作的黃金時期,常用詞曲800多首,其中部分來自傳統和當代流行的民歌小調,如《憶江南》、《柳青娘》等。另壹部分來源於唐代歌舞歌曲的壹些段落,如《陽關吟》、《倒杯序》、《水調歌頭》、《慢聲》、《逗弄序》等。以及少數民族和外來音樂,如《菩薩滿》《蘇木者》。到了宋代,壹些懂音樂的詩人往往會自己創作新的曲子,稱為“自調”。南宋姜夔是曲最具代表性的作者。他自編自導的《揚州慢》、《興化天鷹》等十四首歌曲,收錄在《白石道人歌》中,並註有《俗字譜》(古公尺譜),是宋代詞調音樂的珍貴遺產。

明代卓約克將當時的民歌小曲與唐詩、宋詞、元曲相提並論,稱之為“我的壹絕”(《寒夜錄》)。正是因為文人提高了對民間文藝的認識,才逐漸形成了采風的風氣。如明代馮夢龍編纂出版了《桂枝兒》、《山歌》兩部民歌集,收集了800多首歌詞。清代先後出版了壹萬多種民歌,其中李調元收藏的《廣東調》還收錄了南方少數民族的民歌。

清代中葉,四大徽班進京後,與來自湖北的漢劇藝人合作,廣泛吸收昆曲、秦腔的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兼容並蓄民間曲調,創造了以西皮、黃兒為主體的新劇——《皮黃腔》,初步確立了京劇的格局。京劇劇目以歷史題材為主,後來又陸續編出了反封建、民主愛國傾向強、更貼近人民生活、適合時代要求的新劇,如《漁父殺父》、《李陵碑》等。皮黃音樂的旋律高亢樸實,不僅進壹步發展和完善了八股結構,而且解決了男女分家的問題,使各專業在演唱中更好地發揮戲劇作用;與此同時,在伴奏方面也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包括由胡弦樂管組成的“文場”,由鼓、鑼、鈸組成的“武場”,以及兩者相結合、相得益彰的“場面”,緊密配合演員的唱腔和演奏。正因為如此,京劇到了清末成為中國最大的劇種。皮黃腔還與梆子、高腔、昆腔並列,成為新興的中國現代戲曲音樂的代表聲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