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黃帝內經》的作者是誰?是關於什麽的?

《黃帝內經》的作者是誰?是關於什麽的?

《黃帝內經》,簡稱《黃帝內經》,是以黃帝及其臣子齊伯、雷公、龜灣區、高波為名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包括《靈樞》和《蘇文》,每卷81篇,80多萬字。

《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尚無定論。從其內容來看,並非壹次性之作,但壹般認為其主要內容反映了戰國時期的醫學理論水平,基本定型期應不遲於戰國時期。當然,這些內容有些可能是秦漢六朝時期的人寫的。

《黃帝內經》引用的古代醫籍。有尚敬、夏靜、燕都、陰陽、氣滯、經絡、五色、脈經等。說明在《內經》之前,世界上已經流傳了很多種醫書。

在《黃帝內經》中占據主要地位的經絡和針灸,繼承和發展了馬王堆帛書《灸足臂十壹脈》、《灸陰陽十壹脈》、《脈法》、《陰陽脈死》、《張家山漢簡脈書》乃至扁鵲的經絡理論和針灸治療經驗。在針灸治療上,不僅突破了上述醫書對帛書和。《黃帝內經·靈樞》:經絡篇、經絡辨證、經絡筋,較完整系統地論述了經絡科學;《靈樞》:九針、十二元素九針論等。,論述了針灸器械的準備;《蘇文》:氣穴、氣機、骨穴、水熱穴等文章,論述了穴位的分布;《靈樞》:九針十二元素、邪客等篇,論述持針規律;“蘇文”:八義神、善惡分離等。論述了針刺的補瀉法;靈樞:診斷要點,經末,禁例等。,討論了針灸禁忌和各種疾病的針灸療法。

陰陽五行學說最早引入醫學,是秦國的醫學和諧。馬王堆帛書《陰陽十壹脈灸經》中“有病之時,惡人火,聞木之聲,豁然而驚”,也體現了五行學說的內容。這段文字後來被收錄在《靈樞經》中,蘇文和《麥解篇》說:“所謂昏厥,惡人與火,當妳聽到木的聲音時,妳會突然感到驚訝。說明陰陽五行學說已經引入醫學理論。

戰國時期《黃帝內經》編纂之初,大概有《黃帝脈書》、《扁鵲脈書》等20余種單行本。西漢末年,劉向、劉欣父子校書,李等人開始校勘為《黃帝內經》十八卷。到東漢初年班固寫《漢書》時,這些醫書的抄本仍完整地保存下來,載於《漢書·藝文誌》。東漢末張仲景寫《傷寒論》、魏末皇甫謐寫《針灸經甲》、《乙》時,《漢書·藝文誌》18卷本《黃帝內經》已不復存在,不僅分蘇文、九卷或真鏡,而且“失傳”。

1、靈樞,又名九卷、針經、九靈、九虛等。漢魏以後,由於許多不同名稱的長期抄錄和流傳,唐兵引用的古版《針經》佚文與古版《靈樞》基本壹致,說明是同宗,但與南宋松石發現的《靈樞》(即現存《靈樞》)相同,北宋時有朝鮮贈送的刻本《針經》,但至今無書為證。到了南宋初期,各種版本的《靈樞》和《真鏡》都失傳了。紹興二十五年(1155),松石對《靈樞》九卷八十壹篇進行了重新校勘,擴充為二十四卷,並加註、刻本出版。至此,《靈樞》版本基本定型,取代了各種版本,壹次又壹次出版,流傳至今。

2.《蘇文》在漢魂、六朝、隋唐有不同版本。張仲景、王叔和、孫思邈、王韜在他們的作品中都引用過這句話。主要有:(1)齊梁健(公元6世紀),是最早的註釋本,但第六卷當時已經失傳,實際只有八卷。此傳曾被唐、、宋麟譯等引用。南宋以後就失傳了。(2)唐、註,元年(762),以註為底本註釋,並在北宋《嘉佑誌平》(1057 ~ 65438+)中補充了失傳的《七大論》卷七。

《黃帝內經》的完成標誌著中國醫學從經驗醫學走向理論醫學的新階段。《黃帝內經》總結了戰國以前的醫學成就,為戰國以後中國的醫學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在整體觀、矛盾觀、經絡學、臟腑像學、病因病機、保健預防醫學、診療原則等方面為中醫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影響深遠。歷代名醫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和成就,大多與《黃帝內經》密切相關。

《黃帝內經》的成就不僅受到中國歷代醫家的廣泛贊譽,在國外的影響也不容小覷。日本、韓國等國已將《黃帝內經》列為醫師必修教材,其部分內容已被翻譯成英、法、德等多種語言,在世界範圍內流傳。近年來,壹些歐美國家的針灸組織也將《黃帝內經》列為針灸師的必讀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