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敦煌壁畫中的守護神:莫高窟的真正創始人
自敦煌莫高窟開鑿第壹個洞穴以來,距今已有1600年了。十六國之後,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有洞穴開鑿。有492個比較完整的洞穴,僅洞穴內的壁畫就有5萬多平方米。它是中國乃至世界上壁畫數量最多的洞穴群,內容非常豐富。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內容豐富,規模巨大,技藝精湛。特別是有壹種壁畫叫供養者,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正是這些壁畫中的食客們代代相傳,潛心開鑿洞窟,建造佛像,繪制壁畫,最終創造了燦爛的敦煌文化。1.佛教文化的繁榮催生了洞穴贊助人。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大亂,眾多名門望族、文人墨客來河西避戰,促使中西交流要道河西走廊的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相繼建立的無梁王朝也集中了大量的人才。中原地區貴族家庭的到來,當地文化水平的提高,大量士子的存在,為該地區接受外來文化提供了知識基礎,也使外來文化向中原輸送成為可能。漢末魏晉時期,隨著中原士紳的到來,佛教很快在敦煌傳播開來。當時的政權更叠和戰爭為佛教在敦煌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條件。西晉時,住在敦煌的嶽家和尚朱法虎帶領大批弟子在此譯經講經,建廟掘洞。此外,還有大量僧侶從東到西來來往往,不斷為敦煌佛教註入活力。現實環境的動蕩,正在讓人們信佛,追求更好的來世成為可能。北魏五代的直接統治,把中原的佛教文化帶到了敦煌地區。壹時間,地方和中原權貴在敦煌挖洞。敦煌藏經洞保存了北魏都城魏鳳溪抄寫的《紮阿毘達磨心經》,還發現了北魏楊光王惠安希望繡制的佛像殘片。許多信奉佛教的高級官員曾在敦煌工作,並挖掘了大規模的佛教洞穴,為當地各界人士樹立了榜樣。他們信奉佛教,挖洞穴成了紅極壹時的事情。隋朝統壹南北後,中國開始走向漢朝以來的鼎盛時期。在統治階級崇佛浪潮的推動下,敦煌各界人士在短短30多年的時間裏,僅壹個莫高窟就開鑿了七八十個洞窟,掀起了壹股* * *造窟熱潮。唐朝以來,各民族進壹步融合,疆域不斷擴大,佛教傳入中原並興盛起來,經濟的發展和絲綢之路的暢通也豐富了敦煌文化的內容。大量宮廷經書從長安運出,進壹步將漢傳佛教的影響註入佛教聖城敦煌。許多皇帝親自下令在長安等地修建寺廟,大力弘揚佛教。在這樣的背景下,到了唐代,敦煌的顯赫家族繼續挖掘洞穴。到篤信佛教的武則天當政時,莫高窟已連續開鑿了1000多個洞窟,並建造了壹座模仿武則天形象的彌勒佛像(第96窟北像)。第二,提供者是莫高窟的真正創始人。當人們驚嘆於敦煌莫高窟的數量,精美宏偉的壁畫和色彩斑斕的雕像時,他們總是會問這樣壹個問題:這些洞穴是誰建造的?他們為什麽要建這麽多洞穴?其實只要妳關註,就能在山洞裏找到答案,答案就是壁畫上的供養者畫像。提供者是這些洞穴的所有者,也是莫高窟的建造者。施主畫像是敦煌石窟藝術中非常重要的內容,所謂供養者,就是功德大師、窟主、施主及其相關成員如家庭、親屬或社會關系等。當然也不代表他們就是挖窯洞的工匠。贊助人是敦煌宗族,地方長官,僧侶,普通下層平民。他們是敦煌歷史上的活躍人物,所以這些畫像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敦煌石窟大部分洞窟中都有贊助人畫像,是研究洞窟建造時間和主人的第壹手資料,也是研究敦煌服飾的珍貴實物資料。贊助人畫像從十六國,北朝到元朝,從小到大,到五代兩宋,都是真人大小,都是住在同壹個山洞裏的同壹個家族人物,具有家廟的性質。佛教的傳播非常重視雕像,認為信徒如果看到佛菩薩的真面目,就可以致力於供奉佛菩薩的形象。所以佛經中有專門的“造像功德經”,宣傳雕塑的好處。對於官員、士紳、富人來說,廣泛制作雕像不僅可以享受現在的奢華生活和機會,死後還能進入“西方極樂世界”。對於普通人來說,佛教也教導他們,只要能“用自己的力量造佛像”,就能從貧窮和悲慘中永遠過上富足的生活。所以無論貧富,都來開窟造像、畫像。佛教徒為了表示對宗教的虔誠,總是自己供養自己,在佛像下面或周圍畫上自己的像,手捧香爐或香花,恭恭敬敬地排隊或跪在地上禮拜,並張貼姓名和官職。這種為資助洞窟雕像的捐贈者畫的功德畫,就是捐贈者的畫像。三、莫高窟供養人畫像的特點很有特點。支持者都是全身,大部分是團體形象;有僧尼,有家人,有百姓,有官僚。這些畫像包括各行各業、各民族、各行業的生者和死者,是最廣泛的社會人物畫像。莫高窟有8000多尊供養人畫像,歷時1000多年。它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肖像圖集。敦煌壁畫的資助人大致可以分為六類:壹是地方官員。即當時敦煌等地河西走廊的官員,從王公貴族到政府官員及其家屬;第二,守衛邊境的士兵。也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當時河西、敦煌、玉門關、陽關的將軍、軍長;第三,寺廟僧人。包括桑桐、寺主、法師、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第四,老百姓。如司機、馬夫、服務員、警衛、掌扇、棍子、衣服、物件等。5.少數民族的肖像。食客畫像多由主仆組成,等級森嚴,主人畫像在前,奴婢畫像在後,排列成型。這幅畫像有壹英尺多高,而這幅畫像不到壹英寸。壹些洞穴裏有多達壹千幅支持者的畫像。早期的畫像尺寸很小,內容壹般只表現供養者的虔誠和崇敬。唐代供養人畫像進入全盛時期,形象真實,個性明顯,表情生動,繁榮昌盛。畫像從小變大,畫在山洞裏醒目的地方,有詳細的標題。到了五代,出現了大量的刮痧曹氏家族畫像,畫院有專門的畫像師支持。老祖宗三代壹個個畫出來,就像形象的家譜壹樣。恩人畫像也逐漸從最初的供佛變成了服務於政治功利的宣傳資料。四。《恩人畫像》是當時敦煌社會現實最真實的反映。由先生首次修復的太原王家祠畫像,是敦煌莫高窟現存最大的施主畫像。這張畫像有12人。第壹張圖像最大,標題是“太原王夫人,總督夫人,全心全意擁護”。第二具和第三具是總督夫人的女兒,最後九具是奴婢。據考證,這幅畫對面的北墻上畫著樂廷郎總司令及其兒子和男仆,兩堵墻合在壹起就是樂廷郎總司令壹家的拜佛圖。這幅畫的結構和意境突破了前代工整嚴肅的供養者行列,人物層次分明,自由活潑,特別是在人物背景的設計上,出現了垂柳、宣花、曼德拉草,蜜蜂、蝴蝶飛舞,有壹種獨特的生活情趣。同時也反映了唐代經濟的繁榮、社會的穩定、人民生活的富足。《於闐王李勝天祭祀像》這幅圖,深刻揭示了當時於闐國與沙州(敦煌)統治者的關系。尉遲氏於闐,唐朝時姓“李”。五代之後,加持三年,封李勝天為“於闐王”。據史書記載,李勝天是沙州(敦煌)最高統治者曹義進的女婿。加封後,他和妻子曹石在莫高窟曹義金修建的佛教石窟中繪制了他們的祭祀塑像。畫像的頭部戴著頭飾,穿著龍袍,就像漢家的天子壹樣。據史書記載,郜臯遣使於闐後,記下所見,說“聖天衣冠如華。”和這幅畫像壹樣,反映了於闐和中原王朝在沙洲的密切關系。回鶻公主等人的畫像出自莫高窟第61窟,窟主是當時敦煌最高統治者曹義津之子曹。四幅仕女配角畫像中,第壹幅畫像叫“我的母親”,第二幅畫像叫“姐姐”,曹義金的女兒,袁鐘的姐姐,嫁給了甘州回鶻,第三幅畫像也是袁鐘的姐姐,嫁給了於闐的回鶻。畫像的排列順序和婚姻關系反映了當時沙州曹氏政權與甘州、於闐回鶻的交往關系。從於闐的李勝天國王雕像和隴西的李公主雕像不難看出,當時敦煌政權的穩定與其周邊的民主政策密切相關。《守護神像》是壹座豐富的歷史和藝術寶庫。在敦煌莫高窟的492個洞窟中,幾乎都有守護神的畫像,而且大部分都有名單上的銘文。粗略統計,碑文約7000篇,反映了提供者的地位和背景。都是當時真實的人和事的記錄,大部分史書都沒有記載。是研究敦煌、河西、絲綢之路等地區中西政治、軍事、經濟、宗教、文化交流歷史的珍貴資料。同時,敦煌壁畫中的恩人畫像是我國古代人物畫像的集大成者。現存的歷代食客畫像,清晰地展現了中國傳統人物畫的發展歷程和優良傳統。簡單的漢儒畫像,魏晉官員的雍容華貴,隋唐仕女的瑰麗容顏,習慣世俗生活的五代宋人,都可以在這裏找到相同風格的作品。延續千年的敦煌恩人畫像,是中國最大的古代畫像圖集。它的挖掘和利用對現代人物畫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可想而知,在佛教興盛的隋唐時期,不知有多少能工巧匠、畫師在為開鑿洞窟的活動服務,尤其是那些壹流的畫師,他們是以怎樣的心情,在前世和來生致力於完成修行的境界時,完成了那些富家貴人的世俗面目?佛的世界裏,沒有貴賤之分,清凈者自清,濁者自濁。畫家們沒有給自己留壹張自畫像!(來源:蘭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