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德庚,本名青峰,浙江諸暨人。初中時師從蔡東藩先生,後師從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陳元先生。先後在輔仁大學、白沙國立女子師範學院、北京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學院任教,擔任圖書管理員、歷史系主任。他主持了辛亥革命史料的編纂,參與了新老五代史的校對工作。著有《歷史系考》、《子同治鑒概論》、《史記舉例》等多部著作。
好的通俗讀物。
2011-03-10 14:15:52來自:太乙(我決定做壹個古代帝王民族主義者)。
《史記》評論4
書印於2002年,實際再版版本為1982。作者70年去世,作者的手稿是別人編的。其實是40多年前的壹本書。
看到網上找到的pdf的復印件,很全,但是被瘦身了。字跡很模糊,傷眼睛。
既然是對史記的總結,自然要列舉壹些重要的史書,加以介紹。
介紹二十五史,資治通鑒,資治通鑒,資治通鑒,資治通鑒,資治通鑒,資治通鑒,資治通鑒,資治通鑒,資治通鑒,資治通鑒,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資治通鑒》《資治通鑒》《資治通鑒》《資治通鑒》《資治通鑒》《資治通鑒》
按照我的標準,這是壹本通俗或準通俗讀物,但作品質量還不錯,引言精煉,還是值得壹讀的。
古人說中國的史書從晉書開始就是很多人寫的。這其實是不對的。雖然史籍壹般都是司馬遷寫的,但有些應該是他父親司馬談接的。漢朝的歷史更為重要。班彪首先開始整理,然後他的兒子班固接手寫了大部分。班固死後,他的妹妹班昭和徐默接手撰寫《八表》和《編年史》。《後漢書》是壹部綜合著作,由樊華和司馬彪的著作組成。《三國誌》大概是唯壹壹部單人寫的,不過說實話有點殘,因為他沒有野心。
之後的二十四史基本都是官方修訂,很多人編的。
我只看了二十四史的前四部,但是我看了史記的細節,後面的我都吞了。基本上每壹本介紹《史記》的書都對這本書贊不絕口,卻很少提及《史記》的不足之處。由於種種原因,這本書仍有許多錯誤。
我這個小小的文史愛好者,也能舉出幾項:
比如《史記》中記載的殷朝世系,並不完全是壹兩個人的錯(殷墟甲骨文證實了這壹點)
比如蘇秦和張儀相差幾十歲,但史書記載卻把他們當成同學和同輩,(這壹點得到了家裏馬王堆出土成果的證實)
比如蘇秦就不是第壹個聯手的。
當然,當我們談到《史記》時,我們不得不談到韓曙。自從寫出來之後,就不斷有人比較這兩本書的優劣。韓曙剛出的時候,大多認為韓曙優於《史記》,因為它的註釋更為詳細,行文也沒有《史記》那麽隨意,但多數認為《史記》優於韓曙,現在依然如此。君不見,《史記》成為中國古史第壹書,《漢書》是他的追隨者?我記得臺灣省的柏楊經常在贊美完《史記》之後馬上就和《漢書》反目成仇,和壹個黃臉婆見了小媳婦。當然,當他遇到《通鑒》中的記載時更是如此。
班固喜歡用當時的古語,比較難,而司馬遷喜歡用比較平實的語言(有人認為是當時的白話文,這就過分了)。後來出的漢書,比先出的史記還要難讀。我可以很容易地閱讀原始的歷史記錄,但當我閱讀中文書籍時,感覺就像在吃沙子...
《後漢書·列傳》是南宋的樊華寫的,他因為壹場政治鬥爭而被殺。現在《後漢書》中的編年,其實是從晉代司馬彪那裏搬過來的。司馬彪寫了《續漢書》。他原本想寫壹部東漢斷代史,但沒想到的是,他的書在壹百多年後被後人用來補壹個後生。
倒影,陳壽的倒影向來以惜墨如金著稱。很多人說裴松之的註解比陳壽的原著多,但是72年、85年、90年,不同的人統計了不同版本的《三國誌》(字數有點多,想不出來)。陳壽的原著其實比裴松之的註釋多,只是不同版本的字數不太壹樣(缺幾千字是很常見的)。
《三國誌》是易中天在講三國的時候買回家看的。由兩卷組成的嶽麓書社版,似乎確實有註解比原著多的錯覺。
可惜這麽多年都沒看完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