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交通樞紐。瓦罕走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公元399年,東晉著名高僧法顯路過這裏,在遊記中記錄了這裏的風景。在唐代,瓦罕走廊仍然開放,也是絲綢之路上著名的交通要道。直到吐蕃崛起,才建立起這條走廊。
元朝以後,由於元明清三朝疆域遼闊,帕米爾高原當時屬於中國管轄,所以自然包括了這條通道。然而實際上,由於絲綢之路早已關閉,這條著名的古道已經荒廢多年。雖然中國在清末很無能,割讓了很多領土,但壹直都在中國的管轄之下,包括瓦罕走廊。
曾經看過壹個故事,說新中國成立後,解放軍發現國民黨軍隊駐紮在中國最西北的邊境地區。他們衣衫襤褸,甚至槍支彈藥都很陳舊,但沒有壹個人放棄這個地方。其實這個地方指的就是瓦罕走廊的邊防哨所。要知道民國時期這裏的國際形勢非常復雜,但是駐守在這裏的崗位並沒有放棄,為維護祖國領土完整做出了貢獻。
隨著中阿邊界的確定,其實恢復絲綢之路,打通中國與中亞國家的交通要道,不僅是中國,也是中亞國家的人民。要知道,如果能利用瓦罕走廊修壹條路,那麽這條路通往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就大大方便了,但是兩國的邊界都確定了這麽多年了,卻從來沒有在這個地方修過。
不是不想,而是各種現實原因,瓦罕走廊雖然是山谷,但地形復雜,國內90多公裏都是平地。但阿富汗瓦罕走廊的地理環境不利於道路的修建,尤其是各種山地,平均海拔超過1000米。另壹個因素是阿富汗局勢本身並不穩定。壹旦道路建成,騷亂極有可能蔓延到中國。出於這種考慮,瓦罕走廊的道路只能無限期推遲。現在除了飛往阿富汗,我們沒有其他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