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古籍中的三教真宗

古籍中的三教真宗

道教收藏簡介

《道藏》所收道教經典總集(拼音:zàng)是按照壹定的編纂意圖、收藏範圍和組織結構對眾多經典進行整理的大型道教叢書。壹些學者認為他是模仿佛教三藏創造的。事實上,在南北朝時期,魯於公元471年編纂了道教三藏目錄,比最早的佛教大藏經要早得多。現存最早的道藏是明代版本。原藏於北京的白雲寺,現由北京圖書館收藏。道教與書法的正式融合始於唐開元(713—741)。此後,宋、金、元、明等朝代陸續編撰道經。清代有壹本道藏。當代書籍有藏外道經、敦煌道經、中國道經。《開元道藏》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部正式的、完整的道藏。

內容

道經的內容很復雜。其中有大量的道教經典、隨筆、戒律、符號、符咒、齋戒法器、頌詞、寺廟記錄、神仙記錄、道教人物傳記等。此外還收錄了百家爭鳴的著作,有些是道藏之外已經失傳的古籍。中國古代科技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比如醫學養生方面的書籍,內外煉丹術方面的著作,天文歷法方面的著作等等。

編譯歷史

魏晉以後,道教書籍的數量日益增多。東晉葛洪寫《抱樸子內篇?遠觀寫了600多卷道教書籍。南朝劉宋時期,陸編纂了壹部壹千二百二十八卷的《三窟經錄》,這是道教史上第壹部儒家經典目錄。侯猛大師按照三孔四輔的分類方法編撰了《余偉七經書目》。此後,陶弘景又寫了《牧婧》和《泰上中牧婧》。到唐玄宗時,已有3744卷。

唐玄宗開元年間,唐玄宗開元時(713-741),石崇宣等40余人寫下了所有道教的音義。在此基礎上,他又派使者到處搜求道經,加上原集編纂道經,稱為三洞瓊崗,共3744卷(5700卷,7300卷),稱為開元道經。《開元道藏》的編纂體例采用三孔分類法,分為三孔三十六部,即洞真、洞玄、洞神十二部。天寶七年(748),詔書廣為流傳。到了唐末五代,毀於大火。

宋朝建立後,先後五次搜集整理道經,重修道經。宋真宗本人信奉道教,用6年時間編纂了4359卷《鮑文路童》。張俊芳奉命編修《大宋天宮寶典》,卷* * * 5481冊,首次在福州福建郡刊印,稱為萬壽道倉或政和萬壽道倉。後來,他派道士張俊芳為該書增添了4565卷,以千字計。天璽三年(1019)編為7卷,名為《大宋天宮寶典》。宋徽宗崇寧年間,增至5387卷,稱為崇寧重校道藏。到了鄭和年間,加到卷54,865,438+0,雕版印刷,稱為《鄭和萬壽道藏》,這是木刻版道藏的開始。

金朝的章宗,編輯的《金玄都寶藏》,* * *六千四百五十五卷。元代初年,全真道士宋主持編纂了《大元寶典》,共7800余卷。這些道經在元代經歷了兵荒馬亂、焚書坑儒,早已銷聲匿跡。現存的有明鄭桐十年(1445)出版的《正統道藏》和萬歷三十五年(1607)張國祥印刷的《萬歷續道藏》。

現存的《道藏》是明成祖永樂四年,第四十三世石天張玉初和他的弟弟張雨晴編輯整理的。英語正統派第九年,苗彤真人邵以正奉命更正補充,正統派第十年出版,總冊5305冊。後人以出版年份稱他的書為“正統道經”。明神宗萬歷三十五年,五十歲的石天張國祥奉命編輯《續道藏》壹書。《續道藏》收錄道經1476種,5485卷,分裝成512封,每封按千字作品順序編號,共有12589冊。《道藏》中的各類經典,都是按照“三穴四輔”的分類方法排列的。

65438年至0996年,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道士主持了《中國道教文集》的編纂和修訂工作,該書以明代原有並延續的道教文集為基礎,保持了三窟四輔的基本框架。三孔四補的儒家經典是根據內容的不同進行分類的。* * *分為七大類,每壹類收集的儒家經典都是按照道教起源和時代順序排列的。收集大量人力物力,歷經數年終於在2004年出版。

分類

道藏中的各種經典,是按照三穴四輔十二類的分類方法排列的:

三個洞穴:洞穴的真實部分,洞穴的神秘部分和洞穴的神聖部分。

四助:太宣部、太平部、太清部、正壹部。

十二大類:文字類、神符類、玉公式類、靈圖類、分數類、學科類、聲望類、方法類、多技能類、傳記類、贊類、章表類。

相關研究

因為《道藏》的內容太多,壹個人很難通讀,所以這本書至今沒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對道經的研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開始的,最早是從科技史家開始的。英國李約瑟博士研究中國科技史,大部分資料來自藏書。也有很多研究者從音樂、藝術、化學、氣功、文化等角度研究館藏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