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壹”的觀點是王守仁在中國哲學史上首次提出的。語載王陽明《列傳》:“知之真也。既然是線,就清晰準確。即知、知、行,密不可分。只是對後來的學者來說,分為兩個辛苦。第壹,他們認識本體,做本體。所以有句話叫‘合壹並進’,真知就是要做,光知道是不夠的。”?
止於完美:力求完美,達到最完美的境界。
【出處】《禮記·大學》:“大學之道,為顯德,為親民,止於至善。”?
整句話的意思是:
大學教人的道理,就是要表現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明德(明德),然後推及他人,讓每個人都擺脫汙染,重新開始(親民,新民),力求完美,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變。
擴展數據:
王陽明的思想是知行合壹的典型。他首先強調人的活動是有目的、有意識的,也就是他所說的“致良知”,但是如何把人的主體和肉體聯系起來呢?王陽明主張“從我心求實”,即“知行合壹”。
他以主體擁抱客體,否定客體的獨立性、自然性和物質性。至於修行,他解釋說:“所有的修行人都只是在認真做這件事。如果他們在學習和思考方面做出努力,他們將能夠學習和思考。
學是學做,問是問做,想是想做,做也是學辯。”因此,王陽明的“行為”範圍很廣,包括學、問、思、辯。這是《中庸》中“知”的四個方面,在這裏與王陽明融為壹體,因為他模糊了兩者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