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氣虛、氣血、陰陽的辨證雖然有很多不同的虛證,但始終離不開五臟,五臟的辨證無非是氣血陰陽。因此,虛癥的辨證應著眼於氣血陰陽,針對五臟虛。
壹、辨證要點
五臟氣虛、氣血、陰陽的辨證雖然有很多不同的虛證,但始終離不開五臟,五臟的辨證無非是氣血陰陽。因此,虛癥的辨證應著眼於氣血陰陽,針對五臟虛。正如《雜病源流:虛、癆、疔瘡源流》所說:“五臟雖分,但五臟所含,無外乎精,失有四因:氣虛、日血虛、日陽虛、日陰虛”,“氣血陰陽各有主,知其理才可治”。壹般來說,如果病情簡單,病變相對有限,容易區分氣血陰陽兩虛的性質和病位、臟腑。但由於氣血同源,陰陽互根,五臟相關,各種原因引起的虛往往相互影響,從壹虛到二虛,從壹臟到另壹臟,使病情趨於復雜嚴重,辨證時要註意。
壹般來說,如果辨證出現疲勞,病程較長,也要註意是否有辨證論治,尤其是以下三種情況:
1.如果是由疾病引起的或長期存在的,應鑒定原發病是否仍然存在。如果虛是由發熱、寒癥或血瘀引起,原發病是否已治愈。
2.有沒有因為虛擬現實而有所表現?如果氣虛導致血液循環虛弱,就會形成血瘀;脾氣虛不能運化水濕,使水濕止於內。
3,是否也是外邪。精疲力盡的人由於外防不穩,易受外邪影響,感邪後不易恢復;治療藥物也不同於普通人的惡感。
如果有上述疾病,就要註意輕重緩急,在治療上給予考慮。
二、治療原則
對於虛弱的治療,滋補是基本原則。正如《蘇文·三論九階段》所說:“不足以補之”。在進補過程中,首先要根據不同的病理性質,分別采用益氣養血、滋陰溫陽的治療方劑;二是要緊密結合五臟的不同位置,選擇方劑,加強治療的針對性。
在運用補益的基本原理治療虛損時,應註意以下三點:1。重視補脾益腎在治療虛勞中的作用。以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康,五臟四肢才能得到滋養。腎是自然的基礎,包含袁茵和元陽,是生命的本質。註重健脾補腎,本性不敗,能促進各臟腑虛損的恢復。2.對於中樞虛損,感受外邪者,補中應有瀉下,以扶正祛邪。從辯證關系來看,祛邪還能起到保護正氣的作用,防止正氣被邪愛進壹步損害。3.疲勞的病程長,影響因素多。必須將藥物治療與飲食調理、生活調節緊密結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三、辨證論治
正氣不足
1,肺氣虛
癥狀:氣短自汗,聲音低沈,時冷時熱,通常容易感冒,面色蒼白,舌淡,脈弱。
治法:補肺氣。
處方:補肺湯。
本方具有補肺腎、斂肺宣肺的功效。處方中用人參、黃芪益氣潤肺,用熟地黃、五味子補腎斂肺,用紫菀、桑白皮潤肺止咳。
如果沒有咳嗽,可以去桑白皮和紫菀。自汗過多者,加牡蠣、麻黃根固表斂汗。若氣陰兩虛伴潮熱盜汗,則加鱉甲、地骨皮、秦艽滋陰清熱。
2.心氣不足
癥狀:心慌氣短,尤乏力,神疲乏力,自汗,舌淡脈弱。
治療:益氣養心。
藥方:芪附飲。
本方具有補益氣血、養心安神的功效,適用於氣血兩虛、心支失養所致的心悸、氣短、自汗、神疲乏力、失眠等癥。本方劑由五福、酸棗仁、遠誌組成。處方中人參、白術、炙甘草益氣養心,熟地黃、當歸滋陰養血,酸棗仁、遠誌寧心安神。
自汗過多者,可加黃芪、五味子益氣強身,飲食宜少思慮,加砂仁、茯苓開胃健脾。
3.脾氣不足
癥狀:飲食減少,食後胃部不適,乏力,大便稀,面色萎黃,舌淡苔薄,脈弱。
治療:健脾益氣。
處方:加味四君子湯。
本方具有益氣、健脾、除濕的功效。人參、黃芪、白術、甘草用於補氣健脾,茯苓、扁豆用於健脾祛濕。
若胃失和降,胃脘飽脹,噯氣嘔吐,加陳皮、半夏、胃脘,理氣降逆。加入神曲、麥芽、山楂和雞內金幫助消化和健胃。對於氣虛陽虛、腹痛腹瀉、手足體溫過低者,應加肉桂、炮姜溫中散寒。
4、腎氣不足
癥狀:神疲乏力,腰膝酸軟,小便頻數清,白帶稀薄,舌淡脈弱。
治療:益氣補腎。
處方:大補元湯。
本方具有益氣補腎、生精養血的功效。處方中用人參、山藥、炙甘草益氣補腎,用杜仲、山茱萸溫補腎氣,用熟地黃、枸杞子、當歸養精血。
疲憊者,加黃芪益氣。尿頻失禁者,如菟絲子、五味子、益智仁。脾失健運,大便稀者,宜去熟地黃、當歸,加肉豆蔻、補骨脂溫中固澀。
在氣血陰陽虧虛中,氣虛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類型,尤其是肺脾氣虛,也有不少心腎氣虛。當因肝病出現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脈弱等氣虛癥狀時,應在原發性肝病合並脾氣虛的基礎上辨證論治。
血虛
1,心血不足
癥狀:心悸、健忘、失眠、多夢、面色蒼白、舌淡、脈細或有結。
治療方法:養血寧心。
處方:養心湯。
本方具有益氣生血、養血安神的功效。人參、黃芪、茯苓、五味子、甘草用於補氣生血,當歸、川芎、柏子仁、酸棗仁、遠誌用於養血安神,肉桂、半夏用於溫中健脾,幫助氣血生化。
失眠多夢比較嚴重。可加入合歡花、夜交藤,養心安神。
2.脾血虛
癥狀:乏力、納差、心悸、氣短、健忘、失眠、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緩。
治療;健脾養血。
處方:歸脾湯。
處方中用人參、黃芪、藥材、生姜、大棗溫脾益氣,當歸補血,茯苓、酸棗仁、龍眼肉、遠誌養心安神,木香理氣醒脾。本方為健脾養心、益氣養血之合,是治療脾血虛、心血虛的常用方。
3.肝血不足
癥狀:頭暈、目眩、脅痛、四肢麻木、筋骨緊繃或肌肉疲勞。月經不調的女性會出現閉經,面色蒼白,舌淡,脈細或澀。
治療:養血柔肝。
處方:四物湯。
本方具有養血調血,滋補不滯的功效。處方中用熟地黃、當歸養血柔肝,用白芍、川芎、營調血。
對於血虛患者,加入制首烏、枸杞子、雞血藤,增強養血柔肝的功效。脅痛加絲瓜絡、郁金、香附,理氣通絡。目赤視物模糊,加楮實子、枸杞子、決明子養肝明目。
心主血,脾主血,肝藏血,所以心脾肝血虛較為常見。
由於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血為氣之母,血虛伴有不同程度的氣虛癥狀,且在長期的中醫臨床實踐中,認為不宜單用補血藥物補血,而應適當配伍補氣藥物,以達到益氣生血的目的。因此,在治療血虛的各種證候時,應結合健脾益氣生血的方法,如歸脾湯、當歸補血湯、余省湯等方劑,都體現了這壹治療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