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炭翁》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新樂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這首詩以個例表達了壹般情況,描寫了壹個燒炭為生的老人的艱辛,通過賣炭翁的經歷深刻揭露了“宮廷市場”的腐敗本質,對統治者掠奪百姓的罪行給予了有力的鞭撻和打擊。
壹個賣炭的老頭,常年在南山砍柴燒炭。他的臉布滿灰塵和煙霧,太陽穴是灰色的,他的十個手指被木炭熏黑。賣木炭的錢用來幹什麽?買衣服穿,買食物吃在嘴裏。可惜他只穿著單薄的衣服,但又擔心木炭賣不出好價錢,希望天冷壹點。
晚上城外下了壹尺厚的雪,早上老漢開著炭車碾過凍住的車輪印,匆匆趕往集市。牛累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在市場南門外的泥地裏休息。在九霄雲外騎著兩匹馬的人是誰?他們是太監,是宮裏的太監。
太監手裏拿著公文,卻說是皇上的命令,喊著把牛往宮裏拉。壹車木炭,1000多公斤,太監軍官堅持要搶走。老人舍不得放棄,卻又無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馬的紅紗和壹根絲掛在牛的頭上作為木炭的價格。
著名評論
清帝高宗編的唐宋詩詞:事情是直接寫的,但意思不言自明,更不用說壹個判斷了。陳寅恪《白元詩話劄記》:住在宮市的,是貞元後期病得最重的人,應收入樂天《新樂府》。
而且是樂天學的,所以這篇文章描述的很形象。更何況這篇文章直接講故事,與《石聞》所載並無不同,只是結尾沒有論述,與其他文章略有不同,但其感情也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