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談“肝為將軍之官”

談“肝為將軍之官”

壹、摘要:“肝為將軍之官”出自《蘇文靈蘭秘典論》,是古代醫家采用取象之法對肝的特點的總結。但如何理解“將軍之官”,自古以來眾多學者爭論不休,難以定論,導致了古代聖賢的訓誡落空,對於今天的理解也頗為牽強。筆者在分析各種註釋的基礎上,結合《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原文的表達內涵、生理功能、病理表現,提煉總結出對這句話的理解。

談“肝為將軍之官”

、馮婷婷、羅、高永祥

1各種學者對註釋的理解

“肝為將軍之官”的註解,古代醫家說法不壹,但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觀點:壹是驍勇善戰的將軍和任意拍照診斷解讀肝的剛果的特點。如王冰註:“勇者能破,故稱將軍”,李仲子曰:“肝為蔔,勇急,故為將軍之官”。其次,從尚武好動、急躁易怒的將領身上取象,說明肝的特點。比如,張景嶽說“肝屬風木,故為將軍之官”,張誌聰說“肝急怒,故為將軍之官”,揮鐵柴雲:“肝主怒,相類,故稱將軍。憤怒是壹種肝病。”新編《黃帝內經大綱》說:“肝屬風木,主動藏血,有生氣,故稱將軍。肝藏魂,有助於心智,所以考慮。前者側重於對肝臟的生理解讀,後者側重於對肝臟疾病的認識。

2解讀《內經》

本文通過對《蘇文靈異米顛論》中十二臟腑的論述,重點闡述了十二臟腑的生理功能及其在生命活動中的主要作用。“人心者,國君之官也,何神仙也。龍,官至相府,如何看待節。肝,將官,作計。勇敢的人,正義的官員,決定做什麽。那些在學校中間的,我讓他們當官,我高興。脾胃,糧倉之官,五味出。大腸之人,傳道之官,變化很大。活在小腸裏的人,受富貴之官的影響。腎,做壹個強官,要聰明。三焦,當官決定讀書,水路出。膀胱,州府之官,津液藏,氣化可進行。心、肺、脾、胃、腎、心包、大腸、三焦、膀胱都講了它們的生理功能,卻沒有解釋某壹個器官的病理表現。

而“肝為將軍之官”指的就是它的生理功能,然後又說將軍足智多謀,果敢冷靜,不急躁魯莽。“怒”是肝的誌,是其肝氣不疏、氣機不暢的病理狀態的情緒表現。如蘇文關於藏氣方法的時間理論說:“肝病者,腹疼於兩脅之下,使人生氣”,靈樞本神說:“肝藏血...但它實際上是憤怒的”。所以用“急”、“怒”、“動”、“勇”來解讀肝的特性,似乎與語境不符。

從肝的生理來看,大論說:“木說以用和”,“肝木”是自發的,其用是直截了當的”。所謂“施和”,就是傳播和升溫。所謂“隨”亦柔,如張景嶽所言:“隨物亦柔”,與蘇文《論武昌政治學院》中“氣柔肝臟”的含義相同。“直”的人,靈活剛毅。這說明肝軟不屈,而不僅僅是暴戾焦慮。肝為內而思,外為陽剛,但能守內而外,如將軍之功,保民於內,禦敵於外。所謂陰謀家,策劃於內,陰柔蓄發也。壹方面,肝是陰的,陽是用的,陰可以儲血。儲存陰血,以調度布達,支撐全身為目的。陰血充足可以控制陽亢,平衡陰平陽,氣血通暢可以使五臟安寧。兩者,在他們的經絡系統中,肝經是厥陰,兩陰相交,就儲存了陽的契機。所謂男性化優於外在。第壹,肝主氣血的升降。肝滿陰,陰滿陽,陽為氣機之源。氣——上下有序,暢而不滯,氣血調和,正氣散於表,抗邪,護肌表,百病不生。第二,肝主筋,是“極克制之本”。如果肝堅,筋脈滋養,就能挺得住,勇往直前,剛果。所以,肝以陰柔為體,使之可慮,陽剛為用,使之輕松豁達。

所以綜上所述,《內經》中的“肝為將軍之官”實際上解釋的是肝臟的生理特征而非病理表現。

3.“肝為將軍之官”的生理學意義

3.1肝科總的位置和調度調節能力。

壹個將軍,利用他的總司令,總是領導和派遣整個軍隊保衛國家的穩定。如果妳想指揮和穩定大局,妳必須先考慮和推測,然後再行動。陰謀家女性化,頭發多。肝藏血,是由脾胃的生化血液來儲存的。《蘇文·經絡辨證》雲:“飲食入胃,散精於肝,殷琦於筋。”飲食入胃,胃氣消腐,脾為胃循環津液,化為血,布於肝,藏於肝,疏筋,養之,靈活持久。肝血藏,肝陰足以制陽,使肝陰陽平和。肝主疏泄,儲存的血液會通過其疏泄功能分布於全身,從而滋養臟腑骨骼。《蘇文五藏代》雲:“老人臥時,血屬肝,肝受血能見,飽血能行,掌受血能握,指受血能攝。”如果戰爭來了,就部署將領,調兵出擊。

血液儲存在肝臟中的“儲存”也意味著約束和固定。血藏於肝,分布於各臟腑之脈,所以要有條不紊,適度而行,不可輕舉妄動。如果肝氣不和,氣機不正常,氣機紊亂,血逆氣行,則脈絡受損,百病猶生。如蘇文《怒達天論》中說:“大怒則氣盡,血在頂,使人昏。”傅青主說:“[yù]夫肝藏血,肝怒不藏,不藏則血難凝固。”唐榮川曰:“怒傷肝,肝火熾盛,血不藏。肝病思慮不周,調度調遣不成,軍心渙散,戰爭必受挫。所以,肝充當將軍,調節全身氣血,疏通臟腑,滋養臟腑。

3.2疏肝理氣,調鼓衛氣,抗邪。

肝為陰中少陽,與春氣相通,主為升發之序。春天,氣溫溫和,陽氣開始上升。此時陽為少陽之氣,為壹年之始。春在流,陽在和,升之機勃發,萬物萌發新生。當肝氣充盈時,就會上升為全身之氣。行氣不郁,肝氣能由內而外釋放陽虛之氣,並能運化至肌表,使衛氣充盈,衛氣充盈而密,外邪不燥。衛氣者,化為,其性勇猛,渴望圓滑,塗於肌面,護體,猶如社稷之軍,堅守邊疆。但衛氣功能發揮,以肝為主,升泄為主。肝帥衛氣,就像將軍和士兵壹樣,固守肌表。

中醫院校教學工具書《內經》的註釋稱,肝在《內經》中被稱為“將軍之官”,後世醫家稱之為“急怒”、“韌壯”。直到今天讀了《唐明經》,我才知道更多。他說:“肝是幹的。”爾雅·閻石說:“燥,燥,即相護”,可見“燥”是相稱的,強調的是肝臟具有保護人體的生理能力。《靈樞師傳》說:“肝為主,使其外候。”肝為“將軍”,為“外候”。正如張景嶽所言:“肝為將軍之官,精神旺盛,可禦邪,使其外候。”當外邪襲表,肌表不固,邪為客,衛陽內斂,則身惡寒,頭痛不舒,鼻聲嘶。這可能是由於肝氣不足,升降乏力,無法將體內的陽氣釋放出來,散發到體外,以保護身體健康,使陽氣受到抑制,無法抵禦邪惡。主體作為肝部將軍,能促進止瀉能力,傳播陽氣以助防禦,守衛外界,通過顯其貌抵禦外邪入侵。

經方應用中,發汗解表藥具有疏肝解表、助衛氣的功效。如《本草經解》說:“麻黃之溫,與春和,入厥陰肝經;味苦無毒,得南方火之味,始於陰心經。氣味淡,陽也。心主汗,肝主疏泄,入肝入心,故亦為發汗之藥”,陳修園在閱讀《神農本草》時也引用了這句話。《本草敬原》雲:“凡種麻黃者,冬無雪,從陰到頂可達楊燦。至陰,水也盛;楊是太陽。”這是麻黃入肝,升至少陰之陽,泄於太陽之表,以助表衛。《蘇文陰楊穎香大論》說:“辛肝發散入陽”,“氣薄而辛”,入肝以升氣陽,而桂枝、麻黃,味辛而薄,則升肝陽,以舒肝氣,使肝氣散陽。

3.3木氣上升,有助於改變內心。

冬天的,陽生,陽生,春天,溫暖和諧。其氣少陽,肝氣上升,使水中之真陽得到滋養,木中之火越來越旺,肝氣疏而助心,使心火升降。肺,其性涼降,收斂心火,藏於腎中,以充實真陽。火是木之子,木是火之母,木可以生火。不僅僅是肝木升至腎中真陽而益心,肺金降於右,心火入腎。金木興衰,水火嘰嘰。黃元禦《四聖心源》說:“離開火,就會熱。發泄出來就不會隱藏。如果用幹金收集,那麽火就交給坎夫了。水底下很冷,但藏而不漏。若為風木所動,則水交宮。木生有火,金收有水藏。”

所以心火的起源在腎,不在肝,但火壹定是從肝上來的。“肝為將軍之官”,“肺為相對富貴之官”,* * *調整其上下,平衡五臟。腎為民,其位在下,心為君,其高在上,民與君不直接維護,須以將帥夫婿為中介。所以將軍們和湘府就這樣幫助國君治理天下,使之上下有序,升降得當,不背合規律性原則,使國家昌盛。如果肝氣異常,升降失常,氣機紊亂,就會上下,百病猶生。

綜上所述,“肝為將軍之官”其實是對肝臟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肝如將軍,雄心壯誌,內柔外剛。身體陰陽,剛柔並濟,蓄血調理氣血,滋養臟腑骨骼;升少陰之氣,化為君火;主促進氣的發展,幫助衛表,氣的運動概況就不用考慮了。所以肝氣不調,百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