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錄
流星雨的發現和記錄也是中國最早的。《竹簡編年史》中有“夏帝十五年,夜星落如雨”的記載。最詳細的記載見於《左傳》:“魯莊公七年夏四月,星宿不見,星宿如雨落於夜。”魯莊公七年是公元前687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琴座流星雨記錄。
中國古代流星雨的記錄
中國古代大約有180次流星雨的記錄。其中天琴座流星雨記錄約9次,英仙座流星雨記錄約12次,獅子座流星雨記錄7次。這些記錄也將是研究流星群軌道演化的重要信息。
流星雨的出現還是挺讓人感動的。中國古代的記載也很精彩。以天琴座流星雨的記錄為例:南北朝時,劉崧孝武帝“大明五年...三月,明月遮軒轅。.....有幾千萬顆流星,或長或短,或大或小,朝西直到黎明。”(“宋叔?這是在461年。當然,這裏所謂的“幾千萬”並不是壹個確切的數字,而是“極多”的統稱。
流星體落到地面通常是隕石、鐵或其他金屬石頭的事實在中國也有記載。史記?《天官書》中有解釋“壹星落於地,則壹石也”。北宋沈括發現隕石中的主要成分是鐵。他在《孟茜筆談》卷二十中寫道:“治平元年,長洲晴天,大星如月,東南方見。有時它會再次震動,向西南方向移動。另壹個地震落在宜興縣市民徐世園。它忽遠忽近,火光閃閃...它像杯子壹樣深。往下看,星星在裏面,閃閃發光,天黑了好久,還是熱得不能靠近。”過了壹會兒,我才知道那是三尺多深,弄了壹塊圓石,還是熱的,有拳頭那麽大,壹端略尖,顏色像鐵,壹樣重。“宋英宗治平元年是公元1064年。沈括已經註意到隕石的成分。
在歐洲,直到1803之後,人們才意識到隕石是流星體落到地面後的殘留物。
我國現存最古老的隕石是四川龍川隕石,墜落於明代,出土於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重58.5公斤。保存在成都地質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