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領袖韓愈曾說“求賢之道,必始於孟子”,當代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也曾說“過了三十歲,我的壹生全靠孟子了”孟子被稱為聖人,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繼承了孔子的思想,建立了自己完整的思想體系,提出了許多重要觀點。孟子主張“仁政、博愛、互不侵犯、和平、反戰、性善”。個人感覺《孟子》比《論語》更豐富,可讀性更強。是最重要的儒家經典之壹,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營養。今天我坐下來,靜靜地攤開這本書,再壹次讓思緒徜徉在孟子的精神世界裏。
孟子的代表作有《梁上下》、《公孫醜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這些文章我反復看了,感覺還挺好的:
在《梁·王輝上下》中,孟子認為王道和仁政是立國之本。政治家要實踐王道,反對霸權,實行仁政,反對暴政。仁義原則應該是政治家處理國家事務的根本立足點。仁義思想應該貫徹到國家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生產的人,會賺回足夠的錢給父母,俯到足夠的錢給妻子。;樂生滿,兇年免死。”這句話說的是,如果大家在經濟上都能安居樂業,社會自然穩定,政權自然鞏固。另壹方面,思想上要樹立“不忍他人之心”和善良觀念。在關心人民疾苦上,要盡最大努力解除人民疾苦,做到“老有所養,幼有所幼”。在這《惠亮俠》中,我認識到壹個國家的穩定、繁榮和發展需要優秀,這樣人們才能分憂解難,幸福才能與人民分享快樂。
孟子在《上下醜孫》中,主張仁義,主張實行仁政。他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迷途知返,幫助不大,仁者多助,得民心;不能仁者,不得人心,則無可奈何。
在《滕文公上下》中,孟子強調士大夫要有“君子”精神,為人處世要講究節操。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權貴不能屈”;要“活在世界上,站在世界的正確位置上,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如果妳成功了,人民願意做,妳就不能單幹。”在我看來,孟子有著匡正天下的遠大誌向。
在《離婁上下》中,我談到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在我看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本質上都是仁義之道。得天下,在於得民心;贏得民心在於仁政。孟子以整合儒家思想為己任。
在萬章上下,通過對歷史的闡述,宣揚“君權神授”的理念。
《孟子》中,盡心“孔子登東山而小,登泰山而小於天下。所以看海的人很難找到水,遊聖門的人也很難說“孔子登上魯國東山,魯國全境盡收眼底;在聖賢門下學過的人,很難被其他言論吸引。表面上是指泰山的高度,實際上是指人的眼界。這告訴我們,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斷積累,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形成更廣闊的視野和人生境界。在人生和事業的旅途上,我們往往只能看到眼前事物的發展,或者說“壹葉障目”,被壹個小小的障礙擋住了去路。因為眼前利益的迷茫而看不到長遠的發展,因為視野不夠開闊而錯失良機。所以,我們要努力攀登人生的泰山,看看事業的大海,摒棄“井底之蛙”的心態,做壹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更高、更遠、更廣闊的境界靠近。
最讓我感動的是《告子·夏商》,它闡述了行善的理論。第壹,人性本善。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靜之如水,必有所降。人都壞了,水都下來了。”人性本善是壹種普遍屬性。第二,人性之所以好,是因為人有壹種與生俱來的道德意識。孟子說:“人皆有惻隱之心。每個人都有壹顆羞恥邪惡的心。每個人都有壹顆尊敬的心。每個人都有壹顆是非之心。”正是因為人與生俱來的光明道德意識,人性本善。第三,如果人的行為不好,是後天的外部環境造成的,而不是人性使然。第四,要培養這種善的本性,或者說善的本心。訓練的方式方法在於專註力的有意培養。
在《孟子》中,除了闡述修身治國的道理外,圍繞孟子發生的壹些小故事,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比如師友之道,交友主要講“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孟子說“父子有親,大臣有義,夫妻有別,老少有序,朋友相濡以沫”,“仁義禮智信”五項原則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準則,因為政治要率先垂範,在人際關系上要帶頭維護社會穩定和諧。通過這個故事,我明白了交朋友不能靠這個人的財產和地位。重要的是看這個人是否有才華,是否值得學習,這樣妳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孟子和孔子作為儒家文化的祖先,合稱孔孟,影響了中國幾千年,至今仍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思想和道德。他的思想精髓博大精深。今天我只是來壹窺自己淺薄的感受和經歷。孟子思想的偉大之處在於,無論如何解釋如何實行仁政,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還是如何做人,他都可以從壹般的事情入手,然後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道。
不自覺地承認自己的錯誤。總之,《孟子》是壹本非常好的書。每次看完都會感觸良多,受益匪淺。可以安撫我們躁動的心,讓我在聖人精神的指引下,在現實生活中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