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節農耕文明時期的生態演變
中國生態進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遙遠的農業革命。當時,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歷史性的轉折。這壹偉大轉折的標誌是能夠使用“制造工具的工具”,其中最重要的是火的發明和使用。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在中國元謀人遺址發現了大量的碳屑、燒焦的骨頭和其他遺物。這是人類首先使用火的證據。換句話說,大約在654.38+0.7萬年前,人們就開始用火了。因為火的使用,人類結束了自然奴隸的歷史,從被動適應環境變為主動改造環境,開始了艱難而漫長的征服和控制自然的過程。
壹、古代人類文明的興衰與生態演變
隨著火的使用、工具的制造和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更加密切。在農業革命之前,地球上的人口非常少,人類活動的範圍只占地球表面非常小的壹部分。總的來說,當時人類對自然的影響很小,只能依靠自然環境采集和狩獵自然動植物為生。此時,雖然出現了環境問題,但並不明顯地球生態系統有足夠的能力自行恢復和維持平衡。
農業革命後,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第壹,歷史上第壹次人口快速增長,從1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末期的全球約530萬人,增長到2 000年前後的65438+3300萬人。隨著人口的大量增加,對地球環境的影響範圍和程度也隨之增加。二是人們學會了馴化野生動植物,有目的的培育和馴化成為人們獲取食物的主要手段,從而保證了人類的食物來源。隨著農耕作業的發展,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環境的力量和作用越來越大,相應的生態問題也日益突出。此後由於農業文明發展不當,生態環境惡化,導致文明衰落。
1.古埃及文明的興衰
古埃及文明可以說是“尼羅河的禮物”。歷史上,每到夏季,尼羅河上遊富含無機礦物質和有機質的淤泥,總會隨著河水的漫溢,給下遊留下壹層肥沃的有機沈積物,既不會堵塞河流和灌溉渠,影響灌溉和泄洪,又能補充從田間收獲的作物吸收的礦物質養分,幾乎完美地滿足了作物的需求,從而使這片土地能夠生產大量的糧食來養活眾多的人口。歷史學家認為,正是這種無與倫比的自然條件,造就了埃及悠久而充滿活力的文明,繁榮了近65,438+000代人。後來,雖然古埃及的統治者幾經更叠,但古老的土地作為富饒的糧倉,仍然幫助征服者們過上了兩千多年的富裕生活。尼羅河谷的土地能讓文明繁榮幾千年,主要取決於尼羅河谷獨特的自然生態特征。但長期以來,由於尼羅河上遊森林的不斷砍伐、過度開墾和放牧,水土流失日益嚴重,尼羅河泥沙急劇增加,大面積土地沙化、荒漠化。曾經的“地中海糧倉”已經失去了輝煌的光芒,最終成為地球上生態環境惡化嚴重、經濟貧困的地區之壹。
2.古巴比倫文明的興衰
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誕生了燦爛的古巴比倫文明。這片廣闊肥沃的平原是由發源於小亞細亞山脈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的沖積沈積物形成的。公元前4000年,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在肥沃的美索不達米亞發展了灌溉農業。幼發拉底河比底格裏斯河高,所以人們很容易用幼發拉底河的水灌溉農田,然後灌溉水排入底格裏斯河,再流入大海。良好的生態系統帶來了發達的農業,農業的發展帶來了繁榮,兩河流域建立了宏偉的城邦。從公元前500多年開始,巴比倫文明逐漸被摧毀,被埋沒在沙漠之下近2000年,成為歷史遺跡。古巴比倫文明的衰落曾是壹個秘密,但地理學和生態學的專家已經令人信服地破解了它:古巴比倫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灌溉。由於古巴比倫人對森林的破壞和地中海的氣候因素,河流和灌溉溝渠淤塞嚴重。因此,人們不得不挖掘新的灌溉渠道,而這些灌溉渠道又被淤塞了。這樣的惡性循環使得水越來越難流入農田。壹方面,森林和水系的破壞導致土地沙化和荒漠化;另壹方面,古巴比倫人只知道引水灌溉,不知道排水洗田。由於缺乏排水系統,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地下水位不斷上升,給這片沃土披上了壹層厚厚的白色“鹽”外衣,使淤泥和土地鹽化。生態的惡化最終褪去了巴比倫郁郁蔥蔥的園冶,高大的廟宇和美麗的花園隨著馬其頓征服者重建首都和人民被迫背井離鄉而轟然倒塌。如今,伊拉克的古巴比倫遺址壹片荒涼。
3.古代地中海文明的演變
地中海地區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在歷史上的壹段時間裏,地中海沿岸的壹些國家表現出了進步和充滿活力的文明。現在除了少數發達國家,其他的都成了20世紀世界上相對貧窮落後的地區,有的國家人口只有以前人口的1/2或者1/3。地中海地區大多數國家的文明興衰過程非常相似:最初,文明在大自然漫長歲月創造的肥沃土地上崛起,並持續進步了幾個世紀。隨著開墾規模的擴大,越來越多的森林和草地植被遭到破壞,生產性表土被侵蝕、剝離和流失,損失了大量作物生長所需的有機養分,農業產量日益下降。隨著土地生產力的枯竭,它所支撐的古老文明逐漸衰落。
4.瑪雅文明的消亡與古印度文明的演變。
發展於中美洲熱帶低地森林的瑪雅文明也因生態惡化導致土壤肥力衰竭而衰落。19世紀中葉,探險家們在中美洲的熱帶森林中發現了用巨石建造的宏偉廟宇,這才知道這裏誕生了壹個偉大的文明。那麽,瑪雅文明為什麽會在不到1000年的時間裏從繁榮走向衰落呢?最新科學研究揭示,在公元750-950年,瑪雅文明經歷了壹個漫長的旱季,其間有三次持續3-9年的嚴重幹旱。這些災難對那裏的生態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瑪雅人的主食玉米產量銳減,飲用淡水枯竭,食物和水資源的持續短缺導致了曾經輝煌的瑪雅文明的毀滅。
印度文明被譽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壹,其文明起源與其所依賴的自然環境密切相關。印度半島大部分是平緩的高原,河流縱橫,土地肥沃,農業發達。在北部,喜馬拉雅山像壹道屏障,而在南部,德幹高原被低矮的溫迪亞山隔開。印度的平原面積遠遠超過法國、德國、意大利的面積總和。在這片廣闊平坦的田野上,印度河和恒河流淌。哈拉巴文明,印度歷史上已知最古老的文明,誕生於印度北部平原的印度河-恒河平原。北印度平原被普納沙漠和阿拉瓦利山脈分成兩部分。沙漠西面的平原由印度河灌溉,東面的平原由恒河及其支流灌溉。河流把高原上的土壤帶到平原上堆積起來,使土地肥沃,而河流使交通非常便利。印度河-恒河流域豐富的生態和環境是大自然的慷慨饋贈,孕育和滋養了遙遠的印度文明。然而,近代以來,森林的快速破壞使得這個熱帶地區古老文明的生態系統變得異常脆弱。不僅過去的許多良田變成了沙漠,而且水旱災害連年不斷,水土流失十分嚴重。不合理的灌溉加劇了土地的鹽堿化。直到20世紀60年代,在聯合國專家的指導下,通過抽取地下水控制土壤鹽堿化和在印度河上遊建立曼格拉大壩調節灌溉渠道水量,土地荒漠化的勢頭得到遏制,農業的發展得到保障。
上述古代文明國家和民族的興衰變化表明,在漫長的農業社會中,生態破壞達到了驚人的程度,產生了極其嚴重的社會後果。問題的關鍵不在於發展農業,而在於農業發展必須按照自然生態規律進行。如果違背自然生態規律,不僅是農業,其他產業的發展也會對生態和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最終導致經濟社會的不可持續發展,甚至衰退和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