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解析“三言”問題中的公民意識

解析“三言”問題中的公民意識

本文主要從“三言”對商人形象、市民階層的婚戀觀以及人性化的封建官吏等方面論述了市民意識的體現。與以往文學作品對商人形象的貶低和拋棄不同,《三言》中的商人作為故事的主角,多為扶貧濟困、慷慨仁義的正面形象。作者對商業活動和商人形象的積極刻畫,充分反映了當時社會意識的變化和公民意識的興起。《三言》也描寫了很多愛情故事。這些愛情故事並不局限於才子佳人,大多反映了普通人的愛情和婚姻。從這些愛情故事中,也可以看出公民意識的崛起帶來的婚戀觀的變化。愛情和婚姻不再執著於對的家庭,也不再執著於壹生壹世,而是更加人性化,更加關心人的需求。《三言》中的封建官吏,從面部刻畫上也有所不同,突出了人性。

關鍵詞:“三言”市民意識商人婚戀觀

明代中後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意識也充分成熟,市民文化日益崛起,通俗小說創作取得長足進步,其中“三言”是其傑出代表。三言是明末馮夢龍編纂的三部白話短篇小說集的簡稱。三言指的是余世明言、和興言,由淩夢初主編的《壹瞬間的驚奇》和《二瞬間的驚奇》合稱為三言二拍。它們代表了中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最高成就,至今仍具有獨特的魅力。三言每集40篇,* * * 120篇。有的編纂了宋、元、明以來的舊版本,有的根據中國古典筆記、傳奇小說、戲曲、歷史故事進行了再創作。在“三言”人民畫廊,從帝王將相到街頭流氓、不法之徒,幾乎無所不包,其受眾和讀者多為市民,反映市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被稱為“市民社會的風俗畫”。

首先,這部小說生動地展現了商人的生活。

明代以前,古代的聖賢、王侯、英雄、才子、美女占據了文學作品的主導地位,而普通人尤其是商人很少出現在文學舞臺上。而且受傳統重農抑商思想的影響,相關題材的作品中即使出現商人,也多是庸俗骯臟、重義輕利、卑鄙貪婪的形象,為人們所唾棄和鄙視。

到了晚明社會,隨著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城市的繁榮,城市市民的迅速增長和重商主義的興起,更多的商人、攤販、作坊主和手工業者成為小說中的主角。尤其是商人,作為當時商品經濟中最活躍的成分和市民的主要代表,在“三言”中頻繁地以正面主角的身份出現。三言對商人的刻畫突破了以往facebook唯利是圖的形象,大多以正面形象出現。不僅如此,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商人的思想和心理狀態,通過對其發家致富過程的生動描述,揭示了他們的經營原則和策略,贊揚了他們扶貧濟困的社會責任感,從而塑造了壹個生動飽滿的新商人形象。

(壹)明末商人政治經濟地位的提高

在傳統的“士農工商”觀念中,商業排在最後。在“三言”中,經商已被視為正當職業,商人的地位得到顯著提高。《蔣興哥團圓珍珠衫》寫道,社會上流傳著這樣壹種“說法”:“壹官兩客。”商人憑借金錢的力量,在民眾心目中確立了僅次於官員的地位。壹直熱衷於讀書和入仕的人,在必要的時候會義無反顧地走壹條商道。吳保安《棄家贖友》中的吳保安,原本是壹個熱衷於求官的落魄書生。當他的知心朋友陷入困境時,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經商,為挽回朋友積累素材。範菊青《雞和小米》中的商人範菊青棄商,回應。科舉失敗,他靠商人維持經濟。《楊八老越國奇遇記》中的楊八老,“他快三十歲了,不能讀書了”,他決定轉行經商。他的妻子並沒有把學習和搞科研作為唯壹的出路,勸丈夫“不要猶豫”。歷經艱難險阻,終於“享盡榮華,長命百歲。”在《景陽宮鐵樹鎮妖》中,沈浪聲稱:“作為壹個金陵人,我從小對經典相當熟悉,但我不想出名,所以達不到。現在我是南北方之間生意上的客人。”

更能反映這種變化的是張《人酒》中的故事。壹個官拜尚書的大官僚很有錢,生了五個兒子,只教大兒子讀書。接下來的四個農民、工人和商人各有所長。還有人認為這不是大師的作品,勸他讓五個兒子都去學儒學。但這位老人卻說了壹句與“萬物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相悖的話:“世人好讀書,卻怕讀書讀不下去!大家都期待讀書,又有幾個人能跑到金階...壹脈書香書香付長房,子剛四人,好人。衣暖飯飽不易,常答辛苦。”它不僅把經商致富等同於耕田種地,而且提高到與研究學習儒家思想平起平坐。

此外,在婚姻的選擇上,“士”與“商”脫離傳統,開始通婚。在《樂筱棄婦》中,樂和是壹個商人的兒子,最後娶了西順娘。這充分說明商人地位的提高。但在《三言》中,越來越多的文士娶了商女。《窮人馬周的遭遇》中的主角馬周,在成為高官後,不顧身份的懸殊,嫁給了壹個小攤販。

(二)商人形象的變化

中國傳統文明是以農耕文化為基礎的,它的倫理道德和社會秩序都架構在這個體系中,並為之服務。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在這種情況下,農業自然是主題。在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壹般都避開商人,有些文人寧願花大量筆墨描寫妓女,也不願與商人扯上任何關系。

但是,描寫三言商人的小說大多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