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西域傳》壹文中記載:“永元九年,皆護班超,遣甘英赴大秦以償。即將渡海安息的西部邊疆船夫對英國說:‘海闊天空,人來人往,三月好風。如果有晚風,也有兩歲的人,所以入海的人都是三歲。海中的善,讓人向往陸地,死人多。“英語是停止的唯壹途徑。”
甘英到達的調治在哪裏?
調治位於地中海沿岸嗎?是塞琉西亞王國的首都安提阿,還是其外港塞琉西亞?
據史料記載,塞琉西亞王國的首都安提阿是羅馬帝國的行省,“敘利亞首都安提阿(今安塔基亞)”。14英裏在這座城市的下遊,有地中海港口塞琉西亞佩裏亞。在羅馬帝國的行省中,沒有壹個行省能超過敘利亞的工業和繁榮。當時圖拉真皇帝統治時期(98-117),人口10萬。當時那裏有50個城市……“在羅馬的統治下,敘利亞的總體情況是,它的繁榮比其他省份更持久。”[2]據《後漢書·西域傳》記載,甘英做大秦的時間是永元九年,即公元97年。相比之下,當時的敘利亞是羅馬帝國最繁榮的省份。
如果甘英的分支位於敘利亞海岸,那麽甘英就已經到達了羅馬帝國最重要、最繁榮的省份之壹,或者說甘英已經到達了羅馬帝國的腹地。當時不可能有人說敘利亞是敘利亞,羅馬帝國是羅馬帝國,因為敘利亞是羅馬帝國,就像當時埃及是羅馬帝國壹樣。那麽後漢《西域傳》中記載的甘英要渡海的大秦,還是指羅馬帝國嗎?有這樣的表達嗎?尤其是去塞琉西亞港口的路上,必須經過敘利亞首都安提阿。甘英不知道羅馬帝國有壹個最強大的行省總督嗎?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甘英沒見過,後漢西域傳裏也沒提到?顯然,甘英曾經到達羅馬帝國最繁華的敘利亞行省的假設是難以成立的。而且在公元97年左右,整個東地中海沿岸都在羅馬帝國的版圖之內。如果條支在地中海東岸,條支壹定在羅馬帝國;如果調治在羅馬帝國,甘英是不可能渡海到大秦國的。《後漢書·西域傳》中也有記載,有“西天休息的船夫”,當時整個地中海東部海岸都在羅馬帝國的版圖之內。東地中海羅馬帝國的船工是如何去工作的?更何況安息(即帕提亞王國)與羅馬帝國有宿怨,兩國幾個世紀以來壹直處於戰爭狀態。其余船民如何越過兩國邊境到敵國工作?同樣,甘英是如何越過兩國邊界,到達羅馬帝國的地中海東岸的?這些在《西域記》裏都沒有提到!
因此,假設分支位於地中海東岸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調治位於波斯灣沿岸嗎?
如果說調治位於波斯灣沿岸,那麽《後漢書·西域傳》中記載的甘英要渡海的大秦在哪裏?很多學者認為,大秦可能指的是紅海沿岸的埃及或巴勒斯坦,當時的確是羅馬帝國的壹部分。
但據《後漢書·西域傳》“調治郭城在山上,周歸四十余裏。面朝西海,海繞其南,東北,三面無路,只有西北角通鹿島。”這是甘英到達的調治國的地理情況,也是甘英所見證和記錄的。根據《後漢書·西域傳》中條支國的地理情況,有人認為條支應在伊朗西南布什爾附近壹帶[3]。但布什爾周邊雖然三面封鎖,但卻是東北角通往鹿島,不符合甘英到達的地理情況。。事實上,無論是在波斯灣沿岸,還是在地中海東部沿岸,都沒有壹個沿著這些海岸的地理情況能夠滿足後漢書的各個分支。
據《北史·西域傳》記載,“自安歇西界至大秦”,“國之分支皆歇於西”。也就是說,還可以從休整港渡海到大秦。那麽休息港在哪裏呢?很少有學者討論過。如果調治位於波斯灣沿岸,那麽位於調治以東的休整港就不會離調治太遠,應該與調治在同壹海岸線或海域,這樣才能像調治壹樣“到達大秦”。渡海到大秦的最佳選擇,說明從調治渡海比從休整港渡海到大秦更近或更方便。波斯灣的出口在東端。如果妳想從波斯灣沿岸航行到紅海,妳必須先向東駛出波斯灣(見圖3)。所以,如果分支位於波斯灣沿岸,如果要去紅海,必須經過東邊的休整港。那很奇怪。為什麽大家都要先從安息地到調治,再從調治渡海到大秦,在航程中路過安息港?這真的很難理解。
因此,假設分支位於波斯灣沿岸,也有很多難以理解的疑點。
那麽,調治還能在哪裏呢?
《北史》和《後漢書》中記載,去大秦國,可以從壹根樹枝,經海路到達。《北史》也記載:“國在和平之西。”又有記載:“安息之國,在青嶺之西,為魏叟之城。北有康居,西有波斯,西北有大嶽。”據《北史》記載,安息國在大嶽西北。大嶽的地理位置在阿姆河中遊,或者可以延伸到印度河中遊。既然利益國在大嶽西北,那就不可能沿著波斯灣,因為波斯灣的方位永遠在大嶽西南,大嶽西北的海就是裏海。
安息國,即帕提亞王國的無神論(安息)王朝。據史料記載,公元226年,帕提亞王國被博薩桑王朝推翻。所以到了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9年),漢朝的安息國早已被波斯所滅,以前安息國的很大壹部分領土也被各個國家瓜分了。比如東邊的阿姆河沿岸大部分地區被越人占領,西邊的很大壹部分土地被波斯的薩桑王朝占領。所以帕提亞王國的安息王朝在西方歷史上早就被除名了,只是在中國的史籍中有記載。如果承認北方歷史上記載的息國確實存在,那麽這個息國與波斯、康居、大嶽周邊的大國相比,充其量只是壹個人口很少的小國。據《北史》記載,安息國的位置在大月氏西北,位於康居和波斯之間。所以,這個小國在和平年代的位置,似乎只和裏海東南海岸壹條線,它所在的海域只能是裏海。據考證,在裏海的東南海岸,有壹個地區叫戈爾幹河流域,這裏曾經是安息王朝的發源地。在這壹帶,有壹個叫帕提亞的地方,安息王朝的創始人首先在這裏舉行起義,走向獨立。後來,帕提亞這個名字被用作國名[4]。縱觀北方歷史上的安息國,其位置正好在安息王朝的故裏,這說明在安息王朝被波斯推翻後,可能仍有壹小部分安息國的幸存者生活在最早的安息王朝故裏——高爾根河谷,並繼續自稱為安息國。當然,此時的安息國只能是壹個人少的小國。
如果說南北朝時期的安息地位於裏海東南沿海,那麽“安息西”的分支國家也應該在裏海沿岸地區,這樣才能像安息地壹樣加入裏海。戈爾甘地區西部,位於現在裏海西岸的阿塞拜疆巴庫地區,這是壹個有山的小半島。在這個小半島的山上,可以看到南面和東北面的大海,這個小半島只在西北面與大陸相連。這個地理情況和後漢書裏的各國很像。當然,假設分支位於裏海沿岸,也有壹些問題難以厘清。比如大秦國的位置也可能是裏海沿岸。大秦國是哪個國家?《後漢書·西域傳》也記載“調治國成...轉北轉東,回馬休整60多天”,這也與巴庫和戈爾幹的地理位置不符。
綜上所述,分支的位置,無論是假設在地中海東岸,波斯灣沿岸,還是裏海沿岸,總有壹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