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言文的發展史: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沒有發明用來記錄文字的物品,而是用竹簡、帛等東西來記錄文字,而帛價格昂貴,竹簡體積龐大,記錄的字數有限。為了在壹卷竹簡上記錄更多的東西,必須刪除不重要的文字。後來大規模使用“紙”時,統治階級之間使用“公文”的習慣已經定型,“文言文”的使用能力已經演變為閱讀和素養的象征。文言文來源於白話文,其特點是以詞為基礎寫作,講究用典,駢文對仗,節奏工整,使用標點,包括謀略、詩詞、詞、曲、八股、駢文、古文。
文言文的主要特點:
第壹個字“文”的意思是美麗。“言”字的意思是書寫、表達、記錄。“文言文”這個詞的意思是書面語。文言文是相對於口語而言的,口語也叫白話文。最後壹個詞“文”是指作品、文章等。,並代表流派。
“文言文”的意思是“優美的語言文章”,也叫文體寫作。而“白話”的意思是:“用普通平實的口頭語言寫的文章”比如像現在的“妳吃飯了嗎?”。
在中國古代,用“口語”(口語)(書面語)表達同壹件事是不壹樣的。比如妳想問某人吃飯了沒有,妳可以用口語表達為“妳吃飯了嗎?”,而用書面語言表達,卻是“飯?”。“反部”是文言文。在這裏,名詞“飯步”作為動詞使用,意思是吃。
1918之前,中國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寫的。現在我們壹般把“古代漢語”稱為“文言文”。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口語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文言文壹直保持著類似的格式。文言文可以讓不同語言的使用者“筆談”,這是壹種有固定格式但並不十分困難的交流方式。
3.文言文如何演變成白話文自古以來就有文言文和白話文之分,而文言文是官方語言,是官員和學者的書面語。
但是中國有壹套平行的漢語,就是白話文,是普通人在交談中使用的語言。普通人對文言文壹竅不通,更不可能用文言文作為日常對話。這種白話文是中國歷史上使用人數和頻率占絕對多數的漢語。但不能說白話文是沒有文字的語言。
中國古代漢字數量之多,音域之廣,遠遠超過現代人使用的幾千字的狹窄音域,現代漢語就是從這種平行的漢語演變而來的。我們從現存的文學名著如唐宋白話文學、元雜劇、明代的“三言兩拍”中可以看出,古代的白話文與現代的漢語並不像文言文那樣不同。
如果不能考證他們的發音,至少他們的語法和用詞在紙面上是清楚的。古代白話文從五四的現代白話文到現代漢語,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但現代人把西方的語法整理了壹下,加了很多詞匯進去。
4.文言文是如何演變成現代漢語的漢語史的?
漢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壹,是共同語最長的語言之壹。漢語的歷史演變是壹個非常有趣的問題。中國的書寫體系——漢字,不是表音,不能像表音那樣直接知道同壹個字的歷史讀音。幸運的是,在漢字(尤其是形聲字)、詩歌的節奏、外國人名字的翻譯中,都能找到有效的信息。
古代漢語
相傳黃帝時有“萬國”,夏朝有三千國,周初有八百諸侯分封,但“五方之民不能言”(《禮記》)。
中國古代存在於周朝(11至公元前7世紀)早中期,文字記載有青銅器銘文、詩經、史書和壹些易經。
根據《中庸》第二十八章“今日下火車,寫同樣的書,做同樣的事”。可見,語言文字的統壹始於周朝建立時期。
春秋初期,有記載的諸侯國有170多個。到了戰國時期,出現了“七俠”,即“諸侯當道,不與王統壹,...字有異,字有異”(《說文解字序》)。
先秦諸子百家在著作中使用* * *諧音稱為“雅言”。“子之言,《詩》、《書》、《禮》皆雅。”(《論語》)
秦統壹後,文字進壹步規範,以小篆為隸書。
中古漢語
這種漢語在南北朝、隋、唐、宋初(7世紀至10世紀)都有使用,可分為《切韻》中涉及的早期(601年)和《廣韻》中反映的晚期(10世紀)。高本漢把這個階段稱為“古代漢語”。
語言學家已經能夠滿懷信心地重建中古音系。這種證據來自幾個方面:各種現代方言、韻書、外文翻譯。
就像印歐語可以由現代印歐語重構壹樣,中古漢語也可以由方言重構。此外,中國古代作家花費了大量的精力來總結漢語的語音系統,這些材料仍然是現代語言學家工作的基礎。最後,漢語的發音可以從外文的翻譯中學習。
現代漢語
現代漢語是介於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之間的漢語,以早期白話文獻為代表。
當代漢語
現代漢語是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方言,以典型的現代白話文為語法規範。
5.漢字的演變從商代的甲骨文到今天的楷書,漢字的形狀逐漸演變。這種演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古文字階段和隸書楷書階段。前壹階段始於商代,終於秦代,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字體;後期從漢代壹直延續到近代,字體有隸書、草書、行書、楷書。兩個階段的區別在於小篆向隸書的轉化。下面簡單介紹壹下不同形態漢字的特點:1。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於占蔔,應用於商代晚期。線條的方向相當不確定。2.金文是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它們主要用於商代晚期和西周時期。金文的象形程度很高,但同時又有線條、直線化的趨勢。3.大篆。這是西周晚期的人物。它繼承了西周金文,開啟了秦代小篆。4.小篆。這是春秋戰國時期。《小篆》已經成為中國流行的劇本。小篆字體規整對稱,字體簡化,相襯程度進壹步降低。5.隸書產生於戰國末期,成熟於西周,是漢代流行的主要字體。隸書將小篆的曲線改為直筆,進壹步簡化了字體,簡化了書寫,但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古文字的象形程度。《李傳》形制平正,略橫。右下斜筆有腳。6.草書形成於漢代,是壹種輔助隸書的簡單字體,主要用於起草文件和通信。草書使用連筆,書寫速度快,但很難區分。7.東漢末年出現了行書。楷書出現後,行書逐漸演變成壹種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字體,比草書更容易辨認和書寫。南北朝時期,逐漸成為主要字體,壹直沿用至今。其字體方正工整,有左、右、硬鉤,波勢降低,筆畫趨於簡圓,更便於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