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對中國傳統古村落保護、開發和利用的幾點思考

對中國傳統古村落保護、開發和利用的幾點思考

1.解決古村落產權問題,建立健全古村落建設發展管理機制。

產權是古村落保護中壹個由來已久的問題。目前,許多古村落已經成為空心村,保護和修復工作難以開展。其中壹個重要的原因是,古村落的老建築大多是私人所有,需要大量的資金。村民本身沒有承受能力,同時也缺乏保護修繕老建築的動力。但如果政府投資修繕,壹方面,古村落的大量老建築需要修繕,政府未必能承擔大量資金。另壹方面,老建築的所有權沒有改變,使用的是公有。

為了解決古村落的產權問題,壹些古鎮古村落的保護和開發傾向於采取收回舊建築產權的保護和開發方式。

2.統籌新村和古村落建設。

新村和古村落的整體建設首先要明確新村和古村落的不同功能,並做好銜接工作。其中壹個重要的思路應該是“用古村落吸引遊客,用新村落完善的設施服務遊客”。壹方面要保護古村落的原生態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古村落的歷史文化價值,開發旅遊特色資源;另壹方面,要做好新村的規劃和改造,為村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建設和完善古村落旅遊服務的各種設施,如餐廳、酒店、商品等。這些設施大部分要建在新村,避免古村過度建設,打破古村古樸的氛圍。

3.改善基礎設施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的號角吹響了神州大地,各項政策措施紛紛出臺。我們認為,農村城鎮化的本質和關鍵在於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不能理解為在農村單方面拆舊建新,完全不保留農村的特色。中國很多農村的城市化,多是拆建,無形中抹殺了很多富有鄉村韻味和歷史價值的元素,建設了大量的現代化建築,使得大部分村落千篇壹律,沒有自己的特色和歷史底蘊。這也是今天農村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的壹大誤區。

完善的農村基礎設施是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農民生產生活改善、傳統文化煥發活力的重要物質基礎。目前我國大部分村鎮基礎設施不完善是城鄉環境反差巨大的重要表現,也是重要原因。長期以來,由於壹方面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沒有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抓到底,許多鄉鎮(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處於管理真空狀態;另壹方面,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不足,多為臨時性補貼,沒有穩定持久的財政投入機制。導致我國村鎮基礎設施建設遠遠落後於城市,歷史欠賬多,無法滿足現代人日常生活的需求。要縮小城鄉差距,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首要的是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包括道路、下水道、飲水工程、電網改造、網絡通訊等。

古村落基礎設施建設應以保護古村落整體風貌和改善人居環境為前提。古村落中的花崗巖巷道和紅粉筆巷道是古村落建築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予以保護。它們不能都是用水泥或大理石鋪成的。壹些殘破不平的古道可以整平,石頭可以固定,雜草和碎石可以清除,路燈等照明設施可以改善。排水系統改造應保持原狀,不封上蓋,主要通過清理淤泥雜物和疏通渠道,保存巷道特色;電源線、網線、電視信號線等。應盡量掩埋,避免拉扯。

新村的基礎設施要按照更高的標準建設,滿足村民日常生活和今後壹段時間的需要。

4.保持古村整體風貌,妥善修繕老建築,采取措施活化。

結合股份合作制模式,對所有古建築進行徹底的調查、登記、編目,對古村每壹棟古建築的現狀,如權屬、損壞程度、市場價值、待修繕工作量、資金投入等。,詳細了解。在全面勘察的基礎上,聯合相關文化部門,聘請專業設計單位,制定詳細的老建築修繕方案。壹是在保留原有建築風格的前提下,采用原有特色建築材料和傳統施工工藝。二、根據老建築的用途,在盡可能保留原有建築結構和風格的前提下,可以大幅度改善內部生活設施,如衛生間、水電、網絡、照明等。,滿足現代日常生活和辦公的需求。

古村舊建築的長期空置,將不利於古村的保護和文化傳承。因此,除了修復舊建築外,還需要結合古村落的發展方向和完善舊建築內部的現代化設施,采取多種手段合理激活古村落中的舊建築。

在古跡古建築的活化方面,北京和香港有很多值得借鑒的例子。比如北京皇家糧倉,是壹座保存完好的仿古建築,建於明朝永樂七年(1409)。是中國唯壹規模最大、目前保護最好的皇家糧倉。歷經600年滄桑,如今的“皇家糧倉”已成為展示文化和時尚的會所,承擔著新聞發布、慶典、論壇、年會、首映式、演出、招待會等商務活動。北京三裏屯的1949俱樂部,原來是1949的壹個紅磚廠的廠房。在被廢棄多年後,這裏被改造成了壹座中西合璧的酒吧餐廳綜合樓,為人們提供了壹個在喧鬧中放松的場所。皇家糧倉和1949俱樂部的做法,對南社古村古建築活化有壹定的借鑒意義。

5.結合傳統風俗習慣,加強古村落文化建設。

文化保護與建設是古村落保護與發展的重要內容。隨著原住民逐漸遷出古村,古村的生活氣息和傳統文化不可避免地逐漸流失,最終古村成為壹個只有歷史建築,沒有軟文化的空殼。在《馬丘比丘憲章》關於保存和保護文物和歷史遺產的部分中,提出“壹個城市的個性和特征取決於它的物質結構和社會特征。因此,我們不僅要保護和維護城市的歷史遺跡和紀念碑,還要繼承壹般的文化傳統。所有體現社會和民族特征的珍貴文物都必須得到保護。現有歷史遺跡和古建築的保護、修復和再利用必須與城市建設過程相結合,以確保這些文物具有經濟意義並繼續具有生命力。”

加強古村落文化建設的壹個重要舉措就是為傳統文化註入新鮮的血液。為傳統文化註入活水的源頭,是保存和延續原生態的生活氛圍、風俗習慣和傳統,使之適應現代文明,在村鎮(村)的不斷建設和發展中傳承下去,煥發新的活力,而不僅僅是保護和修復它們的物質載體——原有的古村落和老建築,否則就會陷入“有文物無文化”的尷尬。

6.加強古村落周邊自然環境資源的整治和利用,營造與自然和諧融合的氛圍。

古村落的自然地理環境,體現了先民建村築籬時的智慧。因此,古村落自然地理環境的保護和整治也是古村落保護和發展的壹個重要方面。充分利用自然環境資源,營造親近自然的氛圍,開辟生態旅遊,對古村落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